第三十六章 質問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見了來自西洋學者們之後,一個消息就在應天府傳播開來。

皇上打開內庫,以二十萬枚銀幣的造價,將會在清涼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納十萬人的競技場。

這個競技場不僅以後會成為大明閱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還會舉辦高水平的蹴鞠大賽。

朱瞻基一開始本來是不準備選址在清涼山的,應天府這些年隨著大發展,內城已經人滿為患。

夾江工業區的發展,帶動了大量居民向城外遷徙,在清涼門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點。

朱瞻基雖然想把競技場選址在城外,成為新的商業區,但是如今的建築結構比不上後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堅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雖然容易,但是怕以後會倒塌。經過跟一幫西洋建築師的商議,還是決定將這個競技場建在石頭地基上。

羅馬競技場,同樣是建在石頭根基上面的。

選址在清涼山,是因為這裏是西城的清涼門內,秦淮河從附近出了內城,閱兵將會更加方便。

不管什麽時候,這種大型的建築建造,都是為了政治服務。

在有了水泥之後,這種體育館的建設,安全性其實問題不大。

後世的大部分體育館都不到十萬人,不是因為技術因素,而是因為利用率問題。

這個競技場的建設,最困難的不是設計結構,朱瞻基並沒有想要建一座異常另類的別出心裁的體育館,第一座體育館,還是要以安全為主。

最困難的是擴音裝置的設計。

羅馬競技場的擴音設計是利用回聲室來進行擴音,這種擴音失真的厲害,根本聽不清放大的話說的是什麽。

中國古代雖然在聲學方面並沒有特別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掌握了聲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時候,就有了利用銅管來監聽他人對話的設施,利用的就是聲音的共振性。

而這個體育館的建設,也將會耗費數量眾多的銅管,鋪設一個覆蓋整個體育館的銅管擴音裝置。

當然,這種擴音依舊失真的厲害,但是最少,能讓遠處的人也能聽清說的話。

一時之間,有無數的百姓就向清涼山那裏跑,競技場還沒有建成,已經吸引了無數人的注意。

跟競技場相比,朱瞻基要建設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學院的消息,根本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並沒有公布造價,其次,他在下馬橋的十家研究院,其實跟一個初級工程學校差不多了。

許多在這裏工作的工匠們,都把自己的子侄帶了過來,跟著他們一起研究學習,做一些輔助工作。

他們也將是大明皇家工程學院的第一批學員,因為這個原因,朱瞻基現在並沒有想過更改目前的大明戶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們,暫時已經夠把學校的架子搭建起來,必須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鋪開以後,再取消目前的戶籍限制,萬民平等。

也因為目前有學生招收對象,朱瞻基並沒有展開招生計劃,大部分人根本沒有聽說他要建一所綜合學校。

只有一些大臣們看到了在孝陵衛的東側,靈谷寺的下方那裏,在興建新的建築,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擴建研究院。

這個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學校並沒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對,因為現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麽。

一家專門培養工匠的學校,並不會讓儒家如臨大敵。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與楊家定親的日子,楊士奇為自己的獨子求聘解縉之兄長解綸的長女解氏禎芳。

楊士奇是五品大學士,解綸雖然只是八品五經博士,但是文苑地位並不比楊士奇低。

甚至因為楊道自己只是個秀才,解綸當初還不想同意。

解縉與解禎期解楨亮兩人都見過楊道,雖然其兄楊稷的名聲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來倒是個靠譜的。

而且解禎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夠了,在文壇方面的底蘊也夠,但是家族勢力弱小。

解氏一門三進士,但是自己的父親解綸,叔父解縉都是書呆子,叔父當初要不是太孫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錦衣衛給害死了。

太孫重視武功,反倒對文臣不大感冒,為了迎合太孫的喜好,解禎期與解楨亮兩人都在仔細研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想要從五經釋義,轉向經世致用之學。

不管當初的字母,標點符號,還有幾何,解禎期兩兄弟都在積極學習和研究,並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廣。

所以,他們知道,如今五經學的再好,也不管用,因為太孫根本不會用這樣的書呆子。

姑父黃金華也是在翰林院任編撰,兩個表兄弟同樣在學文,整個家族都沒有從軍之人。

解禎期接觸過楊道,知道他沉穩有度,而且一心向軍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