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

“滇國公曾以海權論上折,提出了大明欲揚威海外,必先發展海上勢力。但如何發展海上勢力,可有定計?”

新搭建起來的木制大殿內,燈火通明。除了留在船上值守的將領,護衛的將領,其他將領與朝廷各部共聚一堂。

鄭和在永樂十三年第四次下西洋返回之後,就曾給朱棣上書,認為大明應該大力發展海權,控制南洋和西亞。

他從政治,經濟,聲譽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大明發展海權的重要性。

在原本的歷史中,北元威脅仍然在,大明深受北方兵災之困,所以根本無法將所有精力放在下西洋上面。

而且明朝初期的特殊經濟環境,導致了下西洋賺取的利潤全部都被內監獲得,被皇帝獲得,那些文官一無所獲。

所以下西洋的舉動被文臣反對,他們最後甚至燒了海圖和造船的圖紙,就是怕下西洋賺取的錢財增強了皇權的實力。

這一世當然不會再這樣,朱瞻基一定會繼續走朱棣的老路,打壓文官的力量,增強皇權。

但是,大的環境改變了,鄭和在發展海權方面,卻並沒有太多開創性的建議。

在前四次下西洋的時候,海戰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船只的大小來撞擊,如今大明的海船,都以堅固的撞角,結實的船體來獲取戰場上的優勢。

船只大,就能占便宜,撞擊了之後就是接舷戰,誰的人多誰就占優勢。

但是,這種初級的海戰在大明征略日本的時候,就有了巨大的變化。

大明學會了用鋼模來制作炮筒,即便是用泥模,也學會了用除碳法減少鐵水裏面的炭,讓炮筒更具有韌性。

這種鋼炮筒相比銅炮,要輕便了五分之四,射程還更遠。

以前的大明士兵聞聽倭寇就色變,但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海戰中,倭寇成為了海上漂浮的靶子,打的他們哭爹叫娘。

武器裝備的改變,已經改變了海戰的模式,但是受限於經驗和眼界的限制,鄭和並沒有一套適應現在需求的戰術細節改進以及宏觀戰略發展計劃。

聽到朱瞻基的問話,他沉吟了一會兒才說道:“殿下,臣前次上折是三年前的事了,這三年來大明不管是神機營,還是海軍,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原本的海戰憑借的是船大,人多,但是現在,更需要船堅炮利,誰的火炮更強,誰就能勝利。原本的戰士需要大打接舷戰,但是現在超過三分之一的海軍士兵也配備了火槍,戰場已經變成了另一種模式。今日殿下得問,臣還需細細斟酌一番。”

朱瞻基並沒有覺得失望,大明現在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新技術的應用讓戰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大明跟韃靼人打仗,從來都不會取得大勝,因為對方有馬,打不過就跑,大明的士兵卻追不上。

從永樂十二年的北征開始,火槍的大規模應用讓士兵的威脅從身前一米,延伸到了幾十米以外,就讓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特別是朱瞻基現在又研發出來的鋼絲網,這種鋼絲網在戰場可以隨處移動,形成活動的戰壕,讓馬匹失去了沖鋒的可能性,徹底讓遊牧民族失去了他們的威脅性。

所以,現在將領們都需要適應現在新的戰術改變。

朱瞻基的羽林衛學的士兵為什麽備受重視?不僅僅因為他們這些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因為他們擁有對新戰術的深刻認識。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東方民族由於大一統的思想限制,從下至上的改革永遠都是艱難的,但是從上到下的改革,往往事半功倍。

朱瞻基穿越到了一個最好的年代,如今的社會生產力的應用,已經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積累,達到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要不是蒙元的入侵,在南宋年間,社會模式就能有一個發酵,量變的過程。

還有就是如今是大明最輝煌的時代,朱棣雖然在民政方面有他的短板,但是卻是將皇權發揮到最大的年代。

不管勛貴階層,還是文官階層,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而且通過內監,皇權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這讓皇室擁有的權力大於任何一個時期。

而朱瞻基穿越到這個時代,完全不必費心費力的來搶權,就能讓自己的意志得到最大的執行。

朱瞻基擁有經驗和眼界,那是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除了他之外,包括朱棣在內,其實都不會知道未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連皇帝都是這樣,你讓一個備受掣肘的大臣能有多少驚世駭俗的改革思想呢?

所以朱瞻基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思路,不再試探其他人的想法,直接給出了自己的決定。

他讓李亮拿過來了自己沒事時候記下的本子,翻到了其中一頁說道:“所謂海權,應該是大明疆域的衍伸,國家實力的增強,大海也是國土,海外化民也應該為大明的發展做出貢獻。而海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體現在政治方面。通過擴張海權,使我大明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規則是我大明皇權的衍伸,讓蠻夷小國都能遵循的華夏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遵循我大明的治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