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2/4頁)

朱瞻基雖然沒有滅絕他們的思想,只不過是想利用他們幹些體力活,然後留他們的女人給開發南洲的士兵們解解悶,而不是有人道主義的憐憫之心。

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華人的同化能力比那些白人要強的多了。

白人幾百年都同化不了土人,黑人,美國到了二十一世紀依舊被民族矛盾困擾。因為沒有統一的文化,他們不同民族根本無法融合。

相比華人,在同化方面他們落後了幾百年都不止。

先是利用他們的勞動力,然後通過挑撥離間減少他們的男性,同時利用聯姻讓他們的女性跟華人生孩子,這樣幾代之後,純種土人的數量就會劇烈減少。

當這些人一個個都用筷子,都說漢話,寫漢字的時候,自然就變成了一個民族。

白人無法同化其他民族,不是因為膚色,不是因為民族融合,更主要是白人從來不肯給其他膚色的人同等的教育,還有就是信仰的排外性。

他們想要保持自己的優勢,人為地制造隔閡與等級,最後反而害了他們自己。

而信仰也是其中只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他們的排外性,導致了其他膚色的人只能在自己的民族性面前尋求寄托,又人為地制造了對立。

但是東方自明朝初期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包容性文化和信仰的交融,就成為了最先進的文化制度。

而這一點,由於西方社會在信仰和文化方面的剝離,使他們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文化融合。

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思想性方面絕對是東方文化先進。但是在拓展性方面,卻是西方文化更先進。

因為儒釋道的三教合一,形成了一種圓滿的自我循環的系統。在大一統的思想桎梏下,就缺少了顛覆,缺少了懷疑認知,也導致了除了思想上,其他應用學科的落後。

而西方在文化和信仰方面的人為剝離,形成了文化方面的活躍,思想方面的封閉,也造成了後世社會的叢林法則。

在以前,朱瞻基一直認為西方的那一套是對的。

但是來到這個世界,隨著他對文化,社會方面的了解,他發現了東方文化的優越性。

這個世界不必非要是對立的,競爭的,也可以是融合的,互補的。

朱瞻基利用日本人當勞動力,在南洋搞漢化政策,實際上都是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當然,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也要區分不同的方式,不能拿一套框架來套用所有地區。

這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不能在乎用一種方式。

而這個時代,統治階層卻往往喜歡把一套框架往所有事情上面套,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在朱瞻基與鄭和他們這些主要下屬進行了一番溝通之後,所有人都精神抖擻地開始跟各個小部落的代表接觸。

在這種雞同鴨講的交流中,發生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

比如大明學子想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對方學會說大明話;比如通過手勢交流,大明人想要讓土人帶他們去找黃金,卻被帶到他們的仇人那裏,想要借大明的人的能力消滅對方。

比如大明人想要教土人禮儀,讓他們穿上衣服,他們卻不習慣布料貼在身上的感覺,穿上的衣服不一會兒就被脫了。

還有一些土人,根本沒有廉恥之心,當著所有人的面,不論場合都能大小便等等。

但是相互的了解和熟悉,就是在這種誤會與挫折,教導與磨礪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地發展著。

這些土人在某些方面可謂是愚蠢之極,但是畢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就有向上之心,就有屬於人的智慧。

特別是年齡小一點的土人,他們的接受能力更強。幾日下來,就能辨別清楚你我他之分,也學會了利用手勢和表情,與大明的人員進行簡單交流。

當然,這種交流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

大明人的自我感覺就仿佛是化身馴獸場上馴獸員,只是想快點讓對方學會最簡單的對話。

而這個地方的富足,在探索人員回來之後,就逐漸清楚地展現在了所有人面前。

僅僅半個月的時間,這一萬八千探索人員就在一個直徑八百裏的半圓範圍內,發現了四座金礦,兩座煤礦,還有好幾座鋁土礦。

雖然這裏的土地算不上肥沃,但是一些地勢比較低的河灘土地,還是能被開墾成農田的。

而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農,他們都會初級的辨地和洗地,這在這個時代,都是最高深的農業專家了。

他們知道如何調整,改變土地的肥力,而這裏廣袤的土地,讓他們直呼太浪費了。

一個比大明小不了多少的大陸上,竟然只有大明的一個州縣的人口多,而這裏的土地,完全沒有得到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