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2/4頁)

“我也不想如此啊,但我不同五弟,如今我在皇上心中恐怕就是戴罪之人,若是戴罪立功,恐怕才能讓皇上寬宥。”

朱濟煥嘆道:“這海龜島面積雖大,卻人口稀少,據說上面還有食人族。在此發展,勢必艱難。”

朱濟炫搖了搖頭說道說道:“我卻不這樣想,這裏雖然人口少,距離我大明卻近,移民便利。而有了這個金礦,最不濟也能當個富家翁,山大王,不用在大明提心吊膽地活著。”

朱濟煥見他拿定了主意,嘆了口氣說道:“那四哥想我怎樣幫你?”

朱濟炫長揖說道:“為兄想請五弟到太孫面前探探口風,對這宗室自願移藩海外,有什麽章程。”

與此同時,在這艘船上其他的房間裏,其他宗室關於海龜島的討論眾多,這個儲量豐富的金礦,吸引的可不僅僅只有朱濟炫一人。

如今能夠無憂無慮地盡情玩耍的,也就只有那一幫還沒有成年的宗室子弟。

像朱瞻埈,朱瞻墉他們,現在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憂慮。對他們來說,這趟出海,就是出來見見世面的。

面對眾宗室的試探,朱瞻基卻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復,只是以稍安勿躁打發了眾人。

因為這件事在解縉的力主之下,被壓了下來。

由於前世的經歷,朱瞻基對於任何事都喜歡快刀斬亂麻,直截了當地解決。

但是這種性格在商業上或許是一件好事,但是對玩政治的人來說,這樣的性格確實不合時宜的。

因為政治沒有對錯,政治也只有妥協。

可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什麽事都不能靠武力來解決問題。

而政治,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靠快刀斬亂麻,只會把事情越辦越糟糕。

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將海外各處領土都各劃一片。然後把這些宗室都分封出去,每個地方,安排一個軍衛,或者兩個軍衛來維持治安。

由藩王來管理民政,軍隊來管理軍政,然後用金礦,土地來維持基本的生存,用貿易來盤活每一個封地之間的聯系。

大明一個軍衛大約是五千五百人,一個地方衛,或者是護衛就是三千人左右。他們這些人加上家屬,再加上藩王帶的官員和隨從,就有兩萬人左右。

這麽多人不管在哪一個地方開始發展,再加上大明本土提供幫助,都能維持基本統治。

但是這件事在解縉和金純這樣的大儒面前,就完全不能這麽做。

事情還是同樣的事情,但是要實施起來,就需要換一種方式。

比如說,將藩王分封海外,哪怕皇室很想這樣做,但是絕不能由皇室提出來。

如今還是宗族社會,宗族的力量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影響力與後世相比更是不能比較。

比如說,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律法,自己的族規。朝廷認可宗族對宗族弟子的獎勵或者是處罰。

在縣治以下,宗族的管理是朝廷管理的有效補充。

這個時代的法律不健全,人們更講究人情。

朝廷大臣要告老還鄉,需要辭職三次,皇上要挽留兩次,第三次才能同意。否則的話,就說明皇帝對這個大臣很不滿意,有很大意見。

就連皇帝篡位,也需要有大臣三次勸諫,這個皇帝“謙讓不過”,才“勉強”登基。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因為如果由皇室提出這樣的計劃,就會讓人覺得皇室寡情薄意。

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照顧,誰會相信他們能顧憐百姓?

所以,哪怕是朱瞻基想要把宗室分封海外,但是這件事現在不能由他定下來,先要在社會上將這件事醞釀成熟,然後“勉強”答應。

他們說的有道理,朱瞻基當然願意聽。他知道自己的弱點和缺點,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他也願意按照現在的這套規則來行事。

所以,他現在先要炒作,把這件事炒熱。

反正分封這件事,也不是這兩年可以推行的,最快也要等到他出海回了大明才能辦。

要是不順利,更是要等到他登基以後,這件事才能推行。

所以他現在根本不表態了,也不提分封了。只是先在軍隊方面,為以後做準備。

從海龜島到南洲,這段旅程是非常無聊的。

因為是逆風行駛,艦隊如今的航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四五節,只比人走路的速度快一些。

這樣的速度,在茫茫的大海上,簡直跟烏龜爬一般。

各軍將士們天天可以學識字,打牌來消磨時間,但是船艙憋悶的環境,還是讓許多人的情緒逐漸變的低沉了。

朱瞻基最近也一直在學習,他原本是最不喜歡儒家學術的,總認為東方古國的衰落,與儒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但是在這個時代待的久了,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人。他逐漸認識到,儒家縱然有著各種不足,但是在社會規則的制定方面,維護朝廷的統治,建立民族的向心力方面,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