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勛爵

寧波不是京城,京城的治安因為長期受到管控,京城的百姓也習慣了太孫,甚至是皇上的出行,知道自己看熱鬧該怎麽做。

但是寧波龍蛇混雜,各地的商人都有,甚至還有不少外域商人和護衛。

所以現在道路兩邊的管控更加嚴格,即使有看熱鬧的人,也只能在制定的區域迎接太孫,而不是像京城那邊一樣,可以在道路兩邊跪迎。

在這裏,朱瞻基也不需要表現出親民的一面,他更需要維護的是皇室的威嚴,拉開與百姓的距離,神化自己的身份。

所以當歡迎儀式結束,他登上了余先準備的豪華馬車的時候,他一直沉著臉,維持著一種不怒自威,高深莫測的形象。

他的形象也沒有讓那些百姓和外國的商人們失望,別的不說,光是他的塊頭,就是大部分人都比不上的。

留著短髭的他雖然今年才二十歲,但是看起來有二十五六,那修剪的整整齊齊的短須,給他增添了不少威嚴的氣息。

所經之處,百姓心悅誠服地跪地相迎,然後激動地偷偷看著坐在車中的他。只要能看到太孫一面,所有人就覺得不虛此行了。

到訪的人太多,碼頭距離市舶司卻很近。當朱瞻基的車駕進入市舶司的時候,後面的車駕都還沒有出發。

看到這樣的盛況,讓那些看熱鬧的人更是覺得不虛此行。

進入了市舶司的院子,朱瞻基才放松了自己的身體,扭頭跟自己身後的解縉說道:“寧波繁華不遜於應天,此地交通不便,能有如今繁華,完全是依托海運與江南水鄉的水運便利。”

解縉搖頭說道:“江南一帶,自南宋起就是華夏文明腹地。江南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只是近代以來,受商業熏陶,如今在儒學方面,已經遜色於江西。”

解縉是江西人,這個時候當然要替江西說話。

不過他說的也算實情,宋代的時候,江南才子層出不窮,朝廷大臣大多都是江南一帶人士。

自南宋以後,這裏就變成了商業中心,銅臭味逐漸掩蓋住了文氣。

明代初期,包括中期,朝廷大臣都是以江西,湖廣為主,江南的大臣少之又少。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到了明朝中期以後,江南的經濟優勢逐漸擴大,導致了文人的數量增加。權力逐漸與金錢結合,導致了明代中期以後,朝堂幾乎都是被江南人士占據。

那臭名昭著的東林黨,幾乎就全部都是江南人士,還有那更極端的復社,也是江南人士組成。

朱棣遷都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政治中心北移,但是有了金錢的支撐,哪怕遷都也改變不了江南文人逐漸占據優勢的趨勢。

既然這條路走不通,朱瞻基也就不再想著防範江南文人,而是要把這股力量據為己有,然後再進行分化和削弱。

分化自然是拉攏一批,打壓一批,削弱也很簡單,那就是扶持其他的力量,比如格物和數學。

但是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這次朱瞻基將近似賦閑的解縉安排成自己的“行政秘書”,目的就是為了來刷存在感。

但是他不敢做的太過火,畢竟他的上面還有朱棣和朱高熾,而控制文臣這一塊,目前是朱高熾的主要勢力範圍。

所以他不敢到江南的中心蘇杭一代來刷存在感,只是借著到寧波暫歇的時間,讓解縉來幫他在文人中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解縉雖然現在幾乎沒有了任何權力,只是皇室經籍庫的庫管,但是他依舊是大明文人的偶像,身為太孫的老師,更是無人敢輕視他。

朱瞻基點頭說道:“解師這幾日可在寧波呼朋喚友,多與老友走動一番,那數字與符號,還要多多推廣。”

“老臣定當不負所托……”解縉長揖行禮問道:“那殿下是否約見一下江南文人?”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這一次就不用了,這一出海就是一兩年,待我歸來之時,再籠絡也不晚。”

“老臣明白了。”

打發走了解縉,朱瞻基才一撩衣擺,擡腿進入了市舶司的衙門大堂。

這市舶司相當於是後世的工商局,稅務局,海關的綜合體,擔負著為皇室斂財的責任。

這裏面的人手主要以太監們為主,但是卻受到了提舉司,以及戶科,都察院的監督。

不過由於分屬不同的管理系統,朝廷的監督其實沒有多大的作用,因為太監們只需要對皇室負責就好了。

而太監們的身體殘缺也導致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於金錢,美食,甚至女人有著偏執的追求,總體來說,他們一個個的都非常注重享受。

這一點是人性,即使朱瞻基也無法改變。

市舶司可要比一般的衙門光鮮的多了,他們自身經手各種商品和經濟大權,所以有條件給自己創造別的部門比不上的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