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3/4頁)

在辦公桌的前面,還有幾張軟凳,不過能坐到這幾張軟凳上的人可不多。最多也就是鄭和,劉江,孟瑛他們來了,才能坐在這裏跟朱瞻基面對面坐下。

當先一文士長揖到底說:“殿下面前,如何能有小民之等的座位,我們站著即可。”

朱瞻基笑道:“這裏不是朝堂,即使是朝堂,如今也給三品以上大人們安排了座位。尊崇發自肺腑,豈在乎形式,坐吧!”

朱瞻基略帶命令地話說出來,眾人不敢再違抗,按照身份高低,分成左右兩排,依次戰戰兢兢地坐了下來。

朱瞻基又與為首之人閑話了幾句,才知道這個叫於達庸的文士,原本竟然還曾擔任過陜西鳳翔府寶雞縣的知縣。

不過他當官不在行,當了六年知縣都升官無望,又因家族產業需要打理,所以幹脆掛靴,辭官回鄉繼承了家業。

他見多識廣,在官場上也有人襄助,產業倒是越做越大。永樂七年,幹脆聯絡了當地的窯主,搞了一個瓷業行會,壟斷了當地最少五成的民窯價格。

民窯雖然跟官窯在高档瓷器上不能比,但是卻也能牢牢占據了中端市場,並且銷量也是官窯不能比的。

至於低端瓷器,像百姓用的盤子,碗,他們景德鎮行會也不屑做這樣的生意,也就是一些小的散戶們在做。

了解了一番行情,朱瞻基才問道:“此次內監在景德鎮洽談瓷器,生意倒是談的最順利,據說還是於會長主動提出加大供應,倒是難得。”

於達庸陪笑說道:“小民不是相信內監,是相信殿下,所以才聯絡各家,加大產量,供應瓷器。”

朱瞻基眼睛瞟了他一眼問道:“此話怎講?”

“殿下前年弄出了一個專利法,對已有技術大肆推廣,對新技術進行保護。這樣一來,各家瓷窯才敢把自己的新技術拿出來注冊專利,然後進行生產。小民祖傳有一嵌琺瑯之技,一直不敢拿出來。去年注冊專利以後,燒制出來讓小民賺了不少銀子。但是沒過兩月,就有了仿制品。小民只是試著到專利司舉報,誰知道三日不到,衙役就封了對方的瓷窯,還賠償了小民損失。所以小民相信殿下是想大力發展商業,絕不是為了向小民這等商戶加賦。”

整天勾心鬥角,絞盡腦汁,朱瞻基也想歇歇腦子,就笑著詢問此事。

當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也刺激了景德鎮當地的各種新技術發展,商業繁榮,心裏也是熨帖無比。

當於達庸拿出了一塊嵌琺瑯,當做禮物送給朱瞻基,朱瞻基才知道,原來這嵌琺瑯,竟然就是景泰藍。

看到這個東西,朱瞻基心動了一下。

景泰藍技術原本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元朝那時候占領了大半個歐亞大陸,擄掠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西方工匠作為工奴輸往後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

此時,阿拉伯地區流行華麗的金屬胎琺瑯制品。在這種情形下,燒造大食窯器的阿拉伯工匠帶著燒造技術和主要原料來到華夏。

在華夏博大精深的藝術土壤上,這些技術很快被吸收和融合,成為華夏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也因為這個原因,景泰藍這種符合西方人審美的藝術品,在西方的價格非常昂貴。

“現在成品可有供應內監?”

“因是新品,不知蠻夷喜好,故此並無供應。”

朱瞻基吩咐坐在一邊的孫林道:“著人采買一批,價格不需壓的太低。”

朱瞻基知道內監這些人的行為,他們一個個都鉆到錢眼裏面去了,又熟悉行情。所以在民間采買,給商戶留的利潤很低,甚至有時候還強買強賣。

不過他還沒有當皇上,所以對這種有損商業運轉的行為,現在還顧不上管。

孫林應了一聲,讓人記了下來。朱瞻基看到於達庸的臉上有一股喜色,想必他的目的恐怕就是為了跟自己推銷景泰藍。

他是行會的會長,有利用公務損公肥私的行為啊。

不過朱瞻基並沒有想要侵占商戶的錢,只是用他們的錢來周轉一下,這些人的擔憂也就沒必要了。

但是有了這個心結,他對這個於達庸也就沒那麽感興趣了,哪怕中過進士,當過縣令,現在也不過是一個逐利的商人而已。

朱瞻基耐著性子,跟他們說了一番內監的運作,這次采買物資的太大,所以才半買半賒,不過最遲明年六月,就會將剩余的一半貨款,分五次通過銀行付給他們。

又跟他們宣傳了一番銀行的金銀票作用,存貸款業務,這才好生寬慰了一番,讓人送了他們出去。

其實他能感覺到,這些人雖然還有一半貨款沒有收到,但是今天能見他一面,這些錢不要了他們都願意。

“下面要見誰?”

“泉州市舶司鎮守太監林小泉想跟殿下匯報年後接待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