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4/4頁)

艦隊航行總管是海軍第二艦隊的總兵朱真,他將會負責這次出海,近千條船的行軍布陣。他曾經歲鄭和三次下西洋,這些工作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

其次,他也是海軍作戰總兵,這次出使的五萬海軍,大部分將直接由他指揮。

不過以大明艦隊的力量,恐怕根本沒有誰敢來捋虎須,所以海軍人數雖然多,更多是作為航海保障力量。

陸軍作戰總兵是朱瞻基的心腹薛祿,他率領兩萬兩千神機營,加上副總兵趙永亮率領的一萬兩千羽林衛,將會是軍事作戰部分的主要力量。

而黃淵這個守備,卻成為了後勤保障部分的總管,他的級別雖然不夠,但是有朱瞻基和鄭和的支持,也沒有誰敢提意見。

他負責的項目比較繁雜,財務管理、後勤供應、醫護,通訊聯絡,都由他負責。

幼軍總管則是原幼軍統領張鳳山,他如今也已經晉升羽林衛守備,雖然級別不算高,還比不上一些幼軍出來的士兵在其他軍衛的級別,但是這是在太孫身邊的守備,而且他還是羽林衛學的山長,屬於極具潛力的將領。

他吃虧在於年紀有點大了,所以現在對仕途追求不高,安心在朱瞻基身邊,幫朱瞻基管理好人才培訓。

這次出使,八百幼軍全部一起出行,他們肩負著描繪最詳細的世界地圖的任務,這比其他事情更受朱瞻基重視。

因為現在的世界地圖雖然在比例上已經跟後世差不多,但是大部分大陸的內部,都是比較模糊的。還有一些小島,比如新西蘭,並沒有在地圖上顯示出來。

將已經確定出行的人隨便統計一下,這已經是差不多九萬人,這還沒有算總人數達到三千人的宗室成員和他們的隨員。

另外還有數百名來自各國的使節,這次出海,也會將他們都送回去,等回航的時候,又會帶上那些小國新的出使人員。

除此之外,那些勛貴們還會有最少數十條船跟隨著艦隊一起下南洋貿易,他們都是繳納了海關稅的,大明艦隊有保護他們的責任。

當然,也少不了文臣們的觀摩團,這個觀摩團從永樂五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開始跟隨艦隊出使,如今規模越來越大。

永樂五年,鄭和艦隊在第一次下西洋歸來之後,又迅速準備第二次下西洋,送十九國使節回家。

當時恰逢秋闈掛榜,才十歲的朱瞻基以天真的語氣詢問,為何不把這些考上舉人的文臣派到海外去了解一下南洋各國?

舉人還不是進士,嚴格說起來還不是官,但是已經有了當官的資格。

如今的大明新朝初立,官員還不泛濫。但是連續換了三個皇帝,恩科增加了好幾次,舉人的數量也不少了,求官的更多。

朱棣當時也比較煩惱怎麽安排這些人,隨即下詔,願意隨艦隊巡檢南洋,並能寫出讓他滿意策論的舉人,可以優先賜官。

金榜題名三年一次,一次幾百人,對整個大明的文人來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官位更是杯水車薪。

大部分舉人都卡在了最後一關,蹉跎歲月。現在不用再考進士,就能直接授官,登時吸引了無數人報名。

第一次只選了五百人,回來有超過兩百人授予了九品,從九品官職。第二次就選了一千人,雖然依舊授官兩百人,但是比例依舊很高。

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人數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人。這次除了地方輔官選了兩百人,組建銀行的時候,也安排了超過兩百人。

這一次再出海,人數也不會少於一千五百人。

這樣算下來,這次出海,總人數即使不足十萬,也相差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