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家(第2/5頁)

但是,能夠讀書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人都還是只會識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想要改變這種局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全民普及教育,讓人人都變成士人。

但是以目前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結構來看,非常困難,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夠用五十年代時間,把教育程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就足夠了。

如今的人更少,整個大明也就五千萬人左右,但是正是因為人少,所以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不能支撐下一代的全面的教育普及,連老師都湊不夠。

想要發展教育,一是要增加人口,其次就是發展經濟。

如果只是依靠大明的自身發展,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大明才需要去海外掠奪更多的資源,來彌補自己的經濟。

當南洋的糧食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到大明,當境外的資源可以給大明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資料,那個時候,哪怕是強制,也要開始在孩子們中間普及義務教育。

這三天對朱瞻基來說略感無聊,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一場心靈的凈化。

這些出身底層的百姓,因為貧窮才選擇當兵,甚至不懼成為軍戶。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無數悲慘的經歷。

而這些經歷,用他們笨拙的語言說出來,又會讓他們之間相當有共鳴。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上面一個人在講,下面和二三樓哭成一片的場景。

所以當這場英雄事跡大會,或者說訴苦大會結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還覺得意猶未盡。

以後的鍵盤俠們衣食無憂地躲在電腦後面抨擊時政,訴說不公的時候,根本不能理解這個時代的人的要求有多麽低。

有人一輩子的追求,可能就是讓家人都有一套冬衣穿,有一床被子蓋。

而這些在後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場夢。

因為這個時代是僵化的,你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衣食無憂,你是窮人家的孩子,那就要被剝削。

土地裏掙的一點收入,還不夠交稅,交租,能吃飽肚子都是奢望。每年還有最低一個月的時間,自帶幹糧去做免費的勞役。

你想去打工,對不起,沒有路引,你連門都出不了。而不管是工場還是酒樓招收學徒,最少要受七八年的免費苦工,才能有正常收入。

這些社會的不公,只能是最底層的人受著,只要能吃飽飯,就沒有人造反。

朱瞻基在當上皇帝,掌握大權之前,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態,即使真的掌握了大權,也很難改變,因為這些都需要人來辦這些事,而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是不願意改變的。

朱瞻基只有一個腦袋,一雙手,不可能一下子直接把桌子掀翻,來造自己的反。

而且,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這個狀態是習以為常的,他們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即使他想改變,別人恐怕也會認為他瘋了。

所以他現在只能給這些人一個向上的通道,讓所有人知道,不僅僅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要從軍,英勇殺敵,同樣也能改變命運。

所以,他要把這一百二十人當做種子,在軍中,在全社會宣傳開來。

讓所有人知道,哪怕是一個小兵,只要有功,同樣能成為上層階級。

而這些受到影響的人,以後都會成為朱瞻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他現在不缺上層的支持者,缺的是下層的支持者,所以這次的戰鬥英雄評選,最高官職的人,也不過是個守備。

沒有知道朱瞻基真實的目的,他們只認為朱瞻基這是想要在改組完成的海軍燒第二把火,全面改變海軍的士氣。

第一把火當然是每日集訓,如今的士兵營養不夠,十天半月才能吃一頓肉。雖然糧食不缺了,現在軍隊裏面管飽,但是每日訓練的消耗,是光吃米飯配腌菜,或者光吃面條彌補不了的。

朱瞻基一直想要推行全軍每日訓練,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是只有他的第一艦隊推行開來,其他三個艦隊最多能做到十天一練。

不過還好的是如今火器換裝的速度加快,士兵們有了火槍,戰鬥力已經比過去飆升了幾倍。

短期內的身體改善並不是最要緊的事情,這些可以在解決了後勤供應短缺之後,再想辦法解決。

臘月初七,也是會議的最後一天,中午所有人在海軍大院共進了午餐,就進入了所有人最關注的環節。

像王大柱這樣的老人當然對老婆什麽的沒有了期盼,但是如果能分一個日本女子,他也能帶回去給自己的兒子當老婆。

要是嫌日本女子不好,也能在京城變賣了,回去後,幾十兩銀子也足夠給幾個兒子一人娶個老婆了。

但是黃淵與朱瞻基他們卻還在研究著,如何將這些戰鬥英雄們分配到各處水寨繼續做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