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3/4頁)

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

但是,帖木兒國卻一下子將奧斯曼打敗了。

相當於帖木兒國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因為巴耶塞特死在監獄裏,他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

而他們在歐洲占領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在歐洲的擴張,讓拜占庭帝國又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

如今的香料,基本就控制在了大明和帖木兒國以及奧斯曼帝國手裏。

奧斯曼帝國其實比較苦逼,他們現在根本得不到亞洲的香料,只能從非洲獲取香料。

但是非洲的黑人太懶,香料的產量低的可憐。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歐洲對香料的渴求和巨大消費。

歐洲的土地其實不適合種農作物的,從古至今,他們的糧食產量就不夠。不過,歐洲的土地卻是天然的牧場,所以適合牲畜生長。

在如今這個時代,歐洲的中心還是南亞,西歐和北歐還是蠻夷之地,就是因為在南歐的土地能供應充足的糧食。

歐洲人以肉食為生,在古代沒有冰箱的情況下,一頭牲畜不可能一頓吃完,肉就很容易泛濫變質,所以古代歐洲人常吃臭肉而不是鮮肉。

為了解決食物變味的問題,加上濃郁的香味,香料就被引入了歐洲,因此香料也成為了需求極大的食物。

香料散發出的香氣、制成的食品在地中海周邊地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羅馬人食用香料並把這看成是文明飲食的標志。

而在羅馬人的葬禮上香料也必不可少。羅馬人熱衷於火葬,他們的葬禮上肉桂是主角,羅馬人相信火葬配上肉桂象征著死者的靈魂將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所以無論羅馬帝國的國勢如何變化,羅馬人對香料的熱愛始終如一。

甚至向某人塗抹香料和供奉香火,在羅馬就是稱王的前提。

歐洲人食用香料,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就導致了需求量的節節攀升。

再過幾十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的興起。最初的原因不是為了瓷器,不是為了茶葉,也不是為了黃金和絲綢,而是為了香料。

因為瓷器可以用錫器代替,茶葉可以用草汁代替,絲綢可以用麻布代替,但是香料無可替代。

香料在近代以前絕不僅僅是保存肉類的調料,因為它的價值要比肉類要高的多,這麽做好比在廉價布鞋上鑲嵌鉆石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朱瞻基前世就聽過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

一個德國的科隆大主教,能推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七大選帝侯之一,這七大選帝侯是四個俗人加三個大主教,比如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他們能直接選舉羅馬帝國皇帝。

他翻越阿爾卑斯山,去朝見羅馬教宗。結果行至半途大主教病逝了。

死在半山腰上了,沒有香料啊,沒法兒給塗抹香料防腐啊,怎麽辦?不然過幾天這屍體就爛了臭了,沒法帶回去。

他的隨從也真有招說,幹脆給他煮熟了得了,煮熟了他就不爛了。但是這些隨從的手藝太糟糕了,火候掌握不到位,最後把大主教煮成了一鍋肉湯,就剩一副骨頭架子在裏頭了。那沒辦法了,只好把這個湯倒了,把這骨頭架子帶回主教座堂。

別的主教都是全屍下葬的,這位主教就是一副骨頭下葬。所以只是從這一點,就能說明歐洲人對於這個香料的那種渴望是多麽強烈。

當時的人們迷信地認為散發出惡臭的屍體是靈魂墮落的標志,一個人如果有了聖潔的靈魂即使死去他的屍體也會發出香料的味道,這使得基督教會成了香料的最大收藏者。

香料已經不僅僅是食物,而是與歐洲人生活休戚相關的東西。從出生洗禮到死亡棺材的陪葬,都離不開香料。

進入到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東西方貿易斷絕,讓歐洲人得到香料越來越困難了。

所以歐洲人才開始跟這個阿拉伯人做買賣,阿拉伯人是很精明的商人,把東方的香料去運到威尼斯,阿拉伯人是頭道販子,威尼斯二老板,批發商再在歐洲各地批發。那麽這個香料從亞洲運到威尼斯的價格相當於原產地的五十倍。

雖然這個價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出入不大。

存儲了這麽多的香料,其實也是一個麻煩事。寧波市舶司的余先就多次提到,光是為了存儲這些香料,現在市舶司預算一直在超支,因為光是為了蓋倉庫就耗費不少。

因為大明的香料產量也不少,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胡椒,八角幾乎都有,銷量不大。大部分都賣不出去,只能存在倉庫裏。

但是對朱瞻基來說,這一些都是劃算的,壓制下了所有的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