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2/4頁)

固然,這些金銀對大明來說並不算什麽,整個大明每年的稅賦按照金銀來計算就超過了兩千萬兩白銀。

這些金銀加在一起,也只有大明一年稅賦的五分之一多。

可是,這是太孫僅僅一個月的收獲啊!

如今的大明,一畝地的收成,一年不超過五錢銀子,家有千畝良田,也落不到三百兩銀子。

可是如果開工坊,打造一口鐵鍋,僅僅幾日的功夫,就能跟內監換回四錢銀子,旱澇保收。

一年打造兩千口鐵鍋,賺的錢就遠遠多於種地收成,這筆賬隨便一個人都能算的出來。

資本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不管是在什麽時代。

哪怕如今大明對戶籍管理嚴格,人員流通不便,但是內監和錦衣衛遍布全國的網點,卻成為了最好的宣傳渠道。

不需要出縣,不需要出州,只要你能紡出布來,只要你能做出絲綢,只要你能打造鐵器,所有的東西拿到內監的網點,就能換成銀元。

經過一個月的發酵與宣傳,哪怕是偏遠州府的鄉民,也知道海外有數不清的金山銀山,知道只要閑暇時候紡布,就能跟內監換取銀子。

當然,這種宣傳也遭到了無數商家的抵制和文官們的反對,因為內監現在等於是搶了無數商家的飯碗,而文臣們反對,主要是怕趨利思想毀了穩定的社會風氣。

不過在幾百萬兩現銀面前,武將,勛貴,包括本就與內監有著穩定業務的商家們,也極力宣揚對外貿易的好處。

這些銀子,劫掠來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通過貿易,讓倭人主動將埋在地裏的金銀拿出來。

這種爭論永遠不可能消失,無非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支持者和贊成者的立場會一直變化。

但是有一點幾乎沒有人再反對了,那就是對外征略。

只是對日本的戰爭,短短時間就獲利幾百萬兩,哪怕是最有操守的文臣,這個時候也看到了戰爭的紅利是多麽驚人。

除了少數的清流認為這樣對外征戰會有損天朝上國的國體,絕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戰爭的支持者。

還有一部分利益既得者也在呼籲開放海禁,對外貿易不能全部由內監控制。

但是這樣的反對是跟朱棣爭利,他斥責了一批人,打壓了一批人,這股聲浪自然就沒有了。

現在文官與商人的聯絡還不是太深,而武將與勛貴緊隨皇家的腳步,皇家賺大頭,他們賺小頭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在短時間之內,所有人的胃口都已經滿足了。

所以那些呼籲開放海禁的力量非常小,並沒有成氣候。

這些金銀被展示了一周,然後與那些金屬一起,全部運到了夾江工業區,將會在這裏被鑄成金銀銅幣。

而那些鋼鐵,也成為了原材料,打造各種工業產品。

一封給太孫封賞的聖旨也隨著第二批的輔助艦隊,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日本。

對朱瞻基來說,任何封賞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他本身就是太孫,地位僅在兩人之下,再多的金錢,再多的護衛,在他本身就已經擁有無上權力的時候,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而已。

例如他的護衛有被增加了兩衛,達到了一萬兩千人,允許他的儀仗可以增加兩匹馬,多了幾個農莊,嚴格說起來,毫無意義。

隨著朱棣的嘉獎聖旨到來的還有一疊私信,這裏面有朱棣的,有朱高熾的,有太子妃的,也有他那些嬪妃的。

相比公事公辦的聖旨,朱瞻基更在乎這些私信,也更願意私下跟朱棣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朱棣同意了暫時不動用這些金銀,等他回去了以後組建大明銀行,這些金銀作為預備金的消息,就讓他開心無比。

胡良娣已經懷孕八個月了,再有兩個多月,自己的第二個孩子就會出生,朱瞻基也想早日解決了日本事務,返回大明了。

雖然懷著一顆征伐之心,但是他的身份太高了,這也限制住了他。

身為一個帝國的繼承人,身為一軍主帥,他不可能身先士卒地征戰,這也讓他對戰爭少了許多樂趣。

每天只能待在這艘巨大的巨舟上,就連天氣好的時候,想到小船上去釣魚,身邊的人都緊張無比,這樣的戰爭實在無趣的很。

不過,足利義持和日本皇室還沒有就擒,這場戰爭他能選擇什麽時候開始,卻不能選擇什麽時候結束。

在沒有抓到足利義持和後小松天皇之前,結束戰爭的話,真正的戰略目的並沒有達到。

在這個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不是他,而是現在身為神機營都督,陸軍總兵的柳升。

五月十三,大明軍隊勢如破竹……不對,由於沿途的倭人不是逃跑就是投效大明。他們沒有面對任何阻力,猶如回家一般被迎進了京都平原。

大軍抵達京都之後,才在鴨川河經歷了第一場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