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迎接

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閱江樓碼頭再次鑼鼓震天,處處張燈結彩,歡迎出使西洋的總兵太監鄭和回國。

因為太監屬於家臣,所以朝廷重臣不需要來親自迎接,也只有相關的衙門派人來迎接追隨鄭和出使的官員和外國使節。

這一次,隨同鄭和來京的古裏、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裏、蔔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裏、沙裏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司的外交使節。

像柯枝就是後世的印度西海岸科欽一帶,這次是第一次來大明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如今的印度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幾十個大型國家和數百個小番邦林立,其中大部分都已經視大明為主。

這一次,迎接的眾人以朱瞻基為首,禮部為輔,另有戶部,海軍,通政司,鴻臚寺,錦衣衛等衙門都派了人員一並迎接。

迎接儀式的章程,也與前一天就遞交到了還在船上的鄭和,以及其他使臣的手裏,所以也不怕有人會因為不知禮節而鬧出笑話。

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應天府的閑幫以及老人們是最喜歡湊熱鬧的,他們往往像看大戲一樣,聚集在警戒線以外,欣賞來自海外的“野人”。

是的,在如今的大明人的心中,出了大明就是蠻夷之地。哪怕是一國重臣,甚至是王子,在大明人的心中都是野人。

如今的大明人心中就是有如此自信,甚至是自傲。

這一次,朱瞻基親自迎接眾使臣,也引發了大明人更大的熱情。因為根據如今的大明通例,大明乃是天朝上國,任何國家都要低一級。所以除非是一國之王,否則見了朱瞻基都需進行跪拜。

這一次朱瞻基親自迎接,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們,無一例外要跪拜。

大明人的自信,也就是在這樣的儀式中被建立了起來。

只可惜,從原本的朱瞻基放棄安南之後,所有的小國看到了大明的虛弱。從那以後,就逐漸不再認大明為宗主國了。

哪怕鄭和最後下西洋,想要挽回這種局勢,但是最後也於事無補。

可笑的是後來的“大清”只看到這個時候的輝煌,就也繼承了天朝上國的心態,妄自尊大。最後卻被一幫蕞爾小國,打的頭破血流,俯首稱臣。

朱瞻基身穿大紅絳紗升龍袍,頭戴九旒通天冠。因為天氣炎熱,升龍袍以絳紗制成,只著兩層,廣袖長袍,倒也不熱。

他的身邊站著的是跟隨鄭和出使西洋的通事馬歡,這個時候正在跟朱瞻基介紹著來使的各國使節。

馬歡,浙江會稽人,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使團中,擔任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

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並且深得鄭和重用,在使團中算是對番邦情況最為了解的人之一。

這一次出使西洋,鄭和的船隊第一次行駛過了阿拉伯半島,並且抵達了沙特的聖城麥加,以及東非的麻嶺迪(肯尼亞)。

其他國家的情況朱瞻基也都比較清楚了,前三次的下西洋,朱瞻基每一次都會做詳細的統計,一般出使的人都沒有他清楚。

但是這次前往麥加,包括東非,讓朱瞻基還是有些好奇的。

他也很想了解一下,被譽為歐洲之盾的奧斯曼帝國,現在跟拜占庭帝國的仗打的怎麽樣了。

他在前世就是個學渣,對中國的歷史都不熟悉,更別說國外的了。

只是在生活中,因為接觸到各國的人,各國的事,才對國外的歷史有了一些了解。

他只是知道,在十五世紀,奧斯曼帝國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然後成為了一個橫跨亞歐非大陸的強大帝國。

然後他們隔絕了亞歐之間的通道,壟斷了兩地之間的貿易,所以逼著歐洲人不得不開始走進海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

但是具體什麽時間,發生了什麽事,這個時候誰最牛掰,他一概不知。

馬歡對這方面的是倒是知道一些,他們在前往西洋的時候,奧斯曼帝國才終於有了一個新蘇丹叫穆罕默德一世,而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叫曼努埃爾二世。

因為信仰的原因,他對拜占庭的了解並不多,並且極端仇視。

這個時候不適合深聊,所以朱瞻基跟他另約了時間,準備將他知道的這些情況都記載下來。

鄭和他們在下船之前,先祭拜了河神,海神在他們進入長江的時候就已經祭拜過了,感謝河神和海神對他們的庇護。

其實鄭和下西洋走到都是海岸線,也都是各國都已經走熟的海路,加上船只巨大,規模巨大,所以並沒有太大的危險。

這個時候的深海直航,還是所有人都不敢嘗試的。

祭拜完畢,所有人等按照身份高低,數千人依次下船,然後跪拜在端坐在搭建起來的禮台上的朱瞻基身前,三拜九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