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工部(第2/2頁)

朱棣之所以如此重視他,是因為他是如今朝堂最著名的水利專家。如今大明境內疏通的河流,幾乎全部都有他的功勞,而且從四川伐巨木,興建明皇宮,也是他打開了長江水道,才把木頭運了出來。

而吳尚書姓吳名中,字思正。山東武城人。他卻是大明著名的建築專家,如今的明皇宮修復,各地城池建設,包括朱棣為自己和徐皇後修建的陵寢,都是由他負責建設的。

這兩位尚書雖然在一個位置上,但是兩人都經常外派,所以一年之中,大部分都只有一位尚書在京。

加上兩人都是技術官員,惺惺相惜,倒也沒有其他官員之間的齷蹉,兩人的關系還很不錯。

朱瞻基對技術型官員一直是比較欣賞的,不過他不能接觸朝政,所以哪怕知道這兩位尚書很不錯,也從來沒有私下接觸過。

這一次,他從工部要來了一大批人手,幾乎把工部的技術人才要了一小半。所以兩位尚書哪怕是朱棣已經下了命令,也要問清楚朱瞻基的計劃,才會放人。

而且,朱瞻基的農莊建設,包括工業區建設,也都需要這兩位尚書來出謀劃策。

不過,他絕沒有想到,今日這兩位尚書竟然聯袂而來。

顯然,他們兩個對於這次可以光明正大跟他這個太孫接觸的機會也相當重視,所以都想親自來見上朱瞻基一面,近距離接觸一下他。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在朱棣允許朱瞻基可以親政之前,他們根本就不能跟朱瞻基接觸。

軍權朱棣可以放權,因為只要人心所向,制度完善。任何一個元帥,將軍領兵權受到限制,就只能執行應該執行的命令。

他們只有自己的親兵可以百依百順,除此之外,連一個小兵都很難指揮的動。

但是朝政不一樣,因為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影響的都是國本。

有時候即使明知道一項決策是錯誤的,為了維護朝廷的顏面,也不能朝令夕改,只能將錯就錯。

一項錯誤的決策,可能需要無數的代價才能彌補。

所以在任何時代,皇帝即使能放一些軍權出去,也絕對不會讓人插手朝政。

新年期間,朱瞻基農莊的這台機床就出名了,一台可以用人力加工木頭的機器,硬是在京城被傳播成了太孫可以借用鬼神的力量,讓人啼笑皆非。

不過這樣一來,民間都對朱瞻基這個太孫更信服了,這也算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回到農莊的時候,兩位尚書帶著一幫工部的官員就正圍著這台機床研究著其原理。

許多東西就是一層膜,不明白的時候怎麽也想不到,捅破了會發現原來這麽簡單。

這些專業人士只是觀察了這一會兒,就已經摸透了其原理,眾人紛紛議論著這台機床可以發揮的作用。

更多的人反而對軸承更加感興趣,因為機床的功能還比較單一,想要實用還需要繼續研究。

而這個小東西的作用卻是顯而易見的,能實際運用的。如今的大明有無數的牛車,馬車,只需要加上這個東西,就能提高一半以上的裝載量和運輸量,並且節約了人工。

所以這個小東西吸引了大部分人在議論紛紛,看到朱瞻基帶著馬致才回來,眾人紛紛按照官職的高低與朱瞻基見禮。

這個時候,最激動的就是馬致才了,原本這些官衙裏他只能仰望的大人物,卻因為他現在跟在朱瞻基的後面就對他另眼相待。

吳中看起來是個急性子,等朱瞻基跟眾人一一行禮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問道:“殿下,軸承此物可謂利國利民,只是臣觀此物制作復雜。不僅鋼球需要圓潤,在鋼環內外打磨卡槽更是不易,想要大量生產,怕是不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