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2/2頁)

對這樣的結果,大明其實是滿意的。如果這一次再把瓦剌也打殘,讓他們保持跟韃靼差不多的軍力,那麽以後大明的北疆就安穩了。

不過想想臨走時候太孫的交待,柳升有些頭疼了起來。

這片草原雖然廣袤,但是大明已經有了遼東,九邊,滁州衛這些馬場,如今擁有馬匹近兩百萬,合格的軍馬也達到了五十萬。

所以,不管是皇上,還是他們這些將領,對這裏的土地都沒有企圖。

一個奴兒幹都司,每年需要耗費數十萬兩白銀的軍費。一個交趾,每年耗費軍費百萬兩,稅賦不過區區七萬兩。

而草原的部族更多,也更貧瘠,除了養馬,幾乎沒有任何收益,拿來有什麽用呢?

偏偏皇上為了培養太孫,對他的計劃大力支持,恐怕也是想要讓太孫吃點虧,才知道國土不是越大越好啊!

“報,韃靼禦前左掖千戶長烏格齊前來迎接大帥,大軍距離預定目的地還有六裏地。”

“讓他隨駕……”

柳升哼了一聲,暗道:“連大汗都沒有了,還禦前……簡直是笑話!”

本雅失裏被殺之後,韃靼族就再也沒有了大汗,這也正式宣告忽必烈蒙元帝國家族統治的結束。

蒙元變成了北元,孛兒只斤黃金家族也完了,這個時候的北元,在柳升的眼裏已經失去了威脅。

但是他不會知道,十幾年後,這個家族又會死灰復燃,而北元終其大明一朝,都是大明最大的威脅。

在兩軍相聚還有三裏地的時候,在喀老台湖支流的河汊口,是韃靼人專門為大明軍隊準備好的駐紮地。

這裏靠近喀老台湖,兩面環水,地勢平整開闊。除了平整了土地,韃靼人還為大軍準備了充足的幹草,作為馬糧。

當大軍逐漸行近,阿魯台也率領三百部族親自迎接了柳升。

大軍稍定,隨軍的太監梁博愷就率先支起了香案,宣讀了朱棣的聖旨。

聖旨中,朱棣對韃靼一族願意充當討伐瓦剌的先鋒軍表示了贊賞,並且任命阿魯台為東路軍副都督,率軍聽從柳升的指揮。

當然,既然要用韃靼人充當先鋒,自然也要給他們一些好處。

大軍隨軍帶來了兩百石海鹽,一千口鐵鍋,當即就賞給了韃靼族,並且允許韃靼族派一支不超過五千人的商隊與大明朝交易。

除此之外,還將賞賜給韃靼族兩千把馬刀,一千支長矛,不過這些,只能等到大軍匯合以後,才會賞賜給他們。

這也意味著,韃靼人要先做出一點貢獻來。

阿魯台的內心一陣苦澀,他最想要的短弓,這一次卻不在賞賜之列,而這才是如今的韃靼人最缺的武器。

大明朝皇帝不見兔子不撒鷹,他們想要出工不出力,恐怕就難了。

大帳升起,柳升不顧阿魯台就坐在旁邊,開始了點兵點將。這也是向韃靼人宣示武力的一個方式,所以在座的阿魯台和他的一幫手下,臉色都有點不好看。

論個人武力,他們自認要比漢人更強,但是漢人實在太多了啊!

一直到傍晚時分,全軍大帳都支起,柳升故意裝作才騰出了時間,設宴款待阿魯台一行。

阿魯台最關注就是大明皇帝對韃靼的態度,柳升也按照事先已經商量好的計策,大力盛贊了韃靼與大明之間的友好關系。並且將大明這次的出兵,當做是大明對韃靼最有力的支持。

同時,他也強調了大明與韃靼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並且願意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商業貿易。

北元雖然武力強盛,但是卻窮的一塌糊塗。

他們除了皮毛和牛羊貿易,幾乎沒有任何生產發展能力。現在就連鐵匠和火藥制造,都後繼無人。

底層的牧民沒有菜刀,沒有鐵鍋,連殺牛宰羊都需要共用鐵刀,沒有鐵鍋,也只能靠陶罐來煮飯,燉肉。

這幾年大明實行經濟封鎖,斷絕貿易,沒有茶葉,沒有鹽巴,北元就因此死亡了最少十萬人以上。

可是他們現在根本無力去大明搶劫。

若不是活不下去,瓦剌人也不至於剛恢復一點元氣,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大明作對。

光是為了能跟大明貿易,阿魯台就不得不答應了柳升的條件,派出一萬人的騎兵,兩萬只駿馬,參與這次的戰爭。

這不僅僅是幫大明,也是為了給韃靼族現在這三十萬人,找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