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行軍

二月二十一日,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青領左、右掖,從北平出發,前往張北。

他們將經後世的二連浩特,直接向瓦剌人王庭庫倫和古都和林進軍。

隸屬於朱瞻基的幼軍和羽林左衛的斥候營,也隨著他們一同出發。

而一應糧草,輒重,還有專門的醫護兵,工匠營也都隨著大軍出動。

留在北平的軍隊只剩下了不到十萬人的純騎兵部隊,他們將與三月初,才會出發。

在指揮部的參與,朱瞻基對這支大軍的每一步調動都了如指掌。他也不顧自己太孫的身份,對大軍的每一處安排,都謙虛地詢問其原因。

這不僅讓他獲得了這個時代大軍調動的基本知識,更讓軍中將領對他的印象格外好。

一個好戰,並且不怕戰爭,願意接觸軍隊“粗人”的太孫,是很受軍中將領喜歡的。

這也讓朱棣滿意無比,只有一個朱高燧不開心。

只因為一個名分,他百般拉攏軍中將領而不得,而朱瞻基只是稍微放下身段,就讓所有將領趨之若鶩。

他原本以為朱棣會將朱瞻基留在北平,但是卻沒有想到,朱棣竟然會帶著朱瞻基一起前往草原。

不過,他比朱高煦要隱忍的多。對皇位的渴望也沒有朱高煦那麽強烈,因為他很清楚,在他跟皇位之間,還有無數的障礙。

如果沒有太好的機會,他絕對不會暴露自己的意圖。

他現在最好奇的,就是朱瞻基為什麽跟錦衣衛走的如此近,他到底在利用錦衣衛幹些什麽?

朱瞻基擁有四個錦衣衛侍衛,這件事並不稀奇,就連他自己也有一隊錦衣衛侍衛。

但是從朱瞻基來到北平,指揮同知塞哈智,指揮僉事莊敬已經到了別院數次,每一次都有大批人馬隨行。

跟錦衣衛走的如此之近,父皇還不計較,這讓朱高燧疑惑不已。

他很清楚自己的父皇,在皇權面前,沒有父子感情一說。

大兄太子因為受到文官推崇,他隔三岔五就要敲打一番。

二兄漢王因為受到武將喜愛,從靖難之後十余年,一點掌握兵權的機會也沒有。

錦衣衛是父皇手裏的一把利刃,他向來不允許任何人向錦衣衛伸手,憑什麽這個初出茅廬的侄兒,就敢毫無忌諱地跟錦衣衛接觸?

朱高燧絕對不信只是因為父皇偏愛孫子,這裏面絕對有他不知道的原因。

可惜的是,他身邊的錦衣衛侍衛隸屬北平千戶所,根本不知道從應天府發來的任何消息。這件事只有來自應天府的莊敬一夥知曉,就連塞哈智似乎都不知情。

越是查不到,他也越是好奇,他感覺,自己似乎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朱瞻基卻沒有精力去猜自己這個三叔的小心思,他已經被繁忙的軍務給占據了全部心神。

自二月十六,大明在北平升帳,朱瞻基開始接觸大明軍務,這相差了六百年的不同戰爭模式,就讓他要一點點重新適應。

但是,他不是一張白紙,雖然兩個時代的戰爭模式完全不同,但是在整體統籌,管理方面,其實只是換湯不換藥。

戰爭的目的是打擊敵人,所有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服務。

在後世的戰場,一支軍隊如果能夠發揮出百分之五十的戰鬥潛力,那就是一支戰無不勝的精兵。

戰爭的組成太復雜了,在這個落後的時代,如今這五十萬大軍,近五十萬的民壯,總計百萬人,連戰爭潛力的百分之十都很難發揮出來。

這不是一場遭遇戰,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略戰,想要達到目的,需要的是減少己方的錯誤,抓住對方的錯誤,這樣才能爆發出更大的潛力。

所以,戰爭的原理是一樣的。

朱瞻基從第一天開始就展現了自己在戰場上面的宏觀視野和分析判斷能力,這讓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包括諸軍將領都對他這個太孫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對這個太孫更尊崇了。

朱棣對這種情況是最滿意的,甚至直接給朱瞻基封了一個北征左將軍的虛銜,讓他全面接觸北征大軍。

從六年前開始,年輕時候累積下來的傷病就一直困擾著朱棣,特別是近年來的嚴重類風濕,折磨的朱棣經常生不如死。

不要說這個時代,即使六百年後,類風濕也不是一個好治的病,根本治不斷根。

不犯病的時候,朱棣還有無數的豪情壯志,可是每當犯病的時候,朱棣也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惆悵。

這次出征,抵達北平以後,他的風濕就又犯了,這讓他對軍務的插手就少了許多。

雖然他沒有他父親朱元璋對將領的猜忌,寧願把有功之臣全部殺光,也不讓他們對對朱家的統治造成威脅。

但是他對軍隊將領的忌諱卻一點也不會減少,所以看到自己的孫子能夠獲得軍中將領的認可,並且處事有理有據,才給自己的孫子封了一個虛銜,代替他參贊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