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

鄭和跪下也跟朱瞻基等高,擡起頭看著朱瞻基問道:“既是我大明稀缺之物,何以分辨是無用之物?”

朱瞻基說道:“像我大明沒有的動物,他國有。馬羊豬若比我們的大,可運回,並馴養。其他不能騎乘,不能吃肉之動物,就無用。”

“臣明白。”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政治作用遠遠大於經濟作用,這不能說輕重不分,最起碼也是本末倒置。

運回來那些個祥瑞,少數還行,許多熱帶動物運回來就是一時稀奇,隨後一個個都死了。

浪費資源。

如此大的船隊,兩萬多人,五六十萬噸的載貨量,只是易貨貿易,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自己現在不能幹涉船隊的決定,但是也要先在所有人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

他要讓所有人知道,下西洋不僅僅是虧錢,還能轉回更多的錢。

鄭和的船隊,可以變成一個黃金船隊。

朱瞻基故意裝作想了想說道:“第一次不賺錢就算了,有了這些消息,下次再去我一定要把私房錢拿出來,給皇祖父,皇祖母,父王母妃他們換回來如山高的黃金,讓他們再也不用為金銀發愁。”

他故意露出一絲孩子氣,是想通過別人的嘴告訴朱棣,自己想賺錢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們。

這樣不僅不會落一個見錢眼開的名譽,還能給自己的形象加分。

至於糧食,朱瞻基這次就沒有提了,因為現在還是明初,人口稀少,土地荒廢眾多,現在本國的糧食都吃不完,也不用進口。

現在關鍵就是要給鄭和他們培養出通過海貿賺錢的念頭,有了利益,這個大門想關都關不住了。

朱棣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考慮了兩天,讓王彥在船隊中加了一支特別的太監隊伍,專門負責易貨貿易,了解各地物價。

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載著一批軍士到占城,參與討伐安南。

張輔討平安南後於永樂四年六月初一,朱棣以平安南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趾,設立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正式將安南變成明朝的一個省。

隨後鄭和船隊向爪哇方向南航,6月30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

此時這裏叫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阇婆,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鄭和船隊抵達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

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一百七十人。

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誤殺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主動提出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鬥。

然而,鄭和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大明前來侵略,之後又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決定化幹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

六萬兩黃金,這可不是一筆小錢,鄭和不能做主,派了一艘船返回大明,通報此事。

朱棣大方慣了,聞知此事,本來準備大手一揮,取消對方的賠償。但是恰逢他在觀閱朱瞻基寫的一篇內聖外王論。

朱瞻基已經蒙學三年,在朱棣的默許下,開始下一階段四書五經的學習,同時有兩個道家師父,也免不了學一些老莊思想。

而他手上恰好拿的就是朱瞻基寫的莊子天下篇中內聖外王論,這相當於是一篇命題作文。

一般的學子,看到這樣一篇命題作文,肯定會以己身來闡述論題,由人性,欲望,克制,禮儀來寫道德修為,然後再以各種道德行為來表明自己的處世態度。

而且在一般的儒家學子眼裏,首先看到的內聖。

但是朱瞻基這一篇卻反其道而行,直接以外王為主題,並且不寫己身,直接寫謀國。

這樣一來,這篇論文的格局就大了無數倍,但是恰好也正符合他的身份。

才入學三年,寫論有點早,但是對這個孫子,朱棣早已不把他當普通人看待了。

這篇論雖然用語有些白,平白直敘,但是言簡意賅。朱瞻基不從經濟,而是從政治角度分析了經貿往來對大明統治,對周邊各國施加影響的重要性。

並且以內聖外王這個中心點,表露了大明對待國民和異族應該區別對待的思想,內施聖道,外施王道。

朱瞻基年方九歲,入學三年,能夠寫出這樣一篇論,已經讓朱棣不能在要求更多了。

既然贊同孫子的思想,那這個時候自然也不能拆他的台,所以他沉吟了一陣吩咐:“擬旨,接受麻喏八歇國西王賠償,運回被殺將士骨灰,發歸鄉裏,重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