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學與道

永樂二年大朝會,百官同賀。

大朝會上,朱棣明旨制文,冊封朱高熾為太子,同時冊封年僅七歲的朱瞻基為皇太孫。

與此同時,冊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冊封朱高燧為趙王,封地北平。

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裏之外。”不肯前往藩國,朱棣也不忍逼他,任由他滯留金陵。

春暖花開之際,朱棣率大軍和大半大臣隨巡北平,留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瞻基也隨駕前往北方,不過一路上還是繼續陪伴徐皇後。

在北平,趙王朱高燧就藩,朱高煦極力請求與兒子朱瞻壑返回應天,得朱棣許可。

他回到應天之後,在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的支持下,獲得了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並常以唐太宗自比。

這也代表了他正式開啟了奪儲之路。

不過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觀,並沒有直接插手,甚至看到自己的父親在他面前吃虧,還有一些高興。

朱高煦不過就是一塊磨刀石,在原本的歷史中都沒有泛起浪花,現在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他更不可能了。

暫且先讓他蹦騰幾年,只要自己榮寵不衰,他沒有半點機會。

秋季回到應天,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

鄭和如今是內宮監大太監,在如今整個太監體系裏,他的地位還要高於司禮監大太監狗兒王彥。

司禮監之所以在後來超越了內宮監,一方面是因為掌握了皇帝大印,更主要的就是因為鄭和下西洋,所以把統管所有太監的權力讓給了司禮監。

在此之後,司禮監才成為了權力最大的部門,還管理其他所有太監。

鄭和現在的全部精力已經都放在了第一次下西洋上,長期駐守蘇州劉家河。

下西洋的幾百艘船,兩萬多人,還要從各地采購各種物資,都在那裏集中,他忙的根本沒有時間回應天。

朱瞻基一直留意著鄭和的行蹤,一直到永樂二年的年底,才終於等到了鄭和返回應天。

不過,還沒有等他見到鄭和,他又多了一個老師。

自永樂元年五月,他的身邊多了兩個道家老師,佛教就一直在尋找機會接近朱瞻基。

但是從明朝建國,朱元璋就一直在打壓佛教。

他雖然當過和尚,但是正因為當過和尚,所以他更清楚佛教對民間的危害。

元朝以佛教為國教,導致了民間佛教興起,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座大寺廟。

這些佛教徒不事生產,還占據了大量的良田,更不繳納稅賦。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大批的教徒在各地坑蒙拐騙,強行納捐,作惡多端,導致民不聊生。

在元末,全國除了那些大貴族,最有錢的就是寺廟的和尚們。

大貴族才有幾個,而全國到處都是寺廟,由此可見和尚比那些蒙古貴族造的孽更大。

從朱元璋打壓佛教,一直到朱棣上台,清剿的力度才稍微松懈了一點,這裏面,最關鍵的一個人就是朱棣身邊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廣孝。

姚廣孝策劃了朱棣奪嫡的靖難之役,號稱靖難大功第一人。朱棣登基之後,就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

朱高熾年初被封為太子,他又被加封太子少師。

雖然他極少出現在朝堂,平時客居雞籠山積善寺,但是朱棣對他信任有加,讓他在朝堂的影響力絕不遜色任何大臣。

就連朱棣平日見他,也以官職稱呼他少師,禮敬有加。

因為喜穿黑色僧袍,他也被民間稱之為黑衣宰相。

自胡惟庸之後,明朝取消丞相一職,他能被戲稱宰相,也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力之大。

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深知佛家俗世勢力對民間的危害,所以從不幹涉朝廷對佛教惡勢力的清剿。

同時,他也同樣癡迷於精深的佛法,在他看來,佛學與佛教不能混為一談。

但是,太孫親近道士,疏離和尚,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與兩位道士相處的越來越緊密的時候,他也提出了為太孫師。

朱棣當然不會拒絕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又多了一個老師。

如今,他學文有解縉和胡廣兩位內閣,學武有玄真和一清子兩位道士,現在又增加了一個黑衣宰相當老師。

不過,姚廣孝卻不知道,朱瞻基年紀雖然小,卻有一個成熟的靈魂。

他學儒不是信儒,學武不是信道,至於佛,對他來說更不會信。

實際上,在蒙元以後,明朝初期,儒釋道三教在中華大地就已經開始了合一的進程。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義,大部分入世之學,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東漢傳入後首先被附於道家黃老之學,魏晉時代則依附於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方高度發展並形成各種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