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皇權不下鄉?笑話!(第2/3頁)

盧象升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只是社學雖然已經遍地皆是,但是不識字者仍如過江之鯽,想要完全改變,只怕非一朝一夕之功。”

崇禎皇帝卻嗯了一聲,屈指敲著桌子道:“社學之事急不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之功,朕也知道急不得。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卻是眼下這事兒暴露出來的,以後倘若不將這事兒解決了,今天的事情早晚還會重演。”

盧象升依舊躬身道:“是,鄉間士紳話語權仍極重,升鬥小民視宗法大於國法,視宗令大於政令,畏宗老甚於父母官,一旦有人煽動,便會出現大問題。”

盧象升之前也沒有想到會出現今天這一幕——順風順水十幾年,從崇禎五年之後就幾乎是海晏河靖,民間又出現了歌舞升平之象,突然出現的情況讓朝堂上下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

崇禎皇帝卻嘿嘿冷笑一聲道:“是朕提不動刀了?還是有些人太飄了?朝廷政令不下鄉的情況以後也該改改了,朕不管什麽宗法族法,在朝廷律法面前,必須得為律法讓道!內閣和戶部、吏部一同商議一看,看看縣以下該如何設鎮,置鎮長以轄其下之鄉,鄉置鄉長以轄其村,村子裏面必須有村長。一旦再次出現這樣兒的問題,從村長到鄉長一直追究下來,朕就不信還能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對抗大明律!”

盧象升頓時蛋疼無比。

歷朝歷代沒有人不知道皇權不下鄉的壞處,也不是不想直接將行政單位直接設置到村——古人雖然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技術和科技作為支撐,但是也不見得政治眼光就比後世的人要差哪兒去。

說白了,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哪怕是有了科舉制度,能大量的選拔出人才,想要做到人才過剩還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哪裏能把這些官老爺們分配到村長這麽個位置上去,更多的還是靠著裏長來打理。

古代鄉裏小吏,春秋時八十戶為一裏,以有治事才能者為裏正。秦漢百家為裏,裏置裏正,也稱裏典、裏魁。晉和南朝改稱裏吏。北魏、北齊、隋、唐、宋皆置,仍稱裏正。宋以裏正、戶長等督賦稅;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縣以一等戶為裏正,二等戶為戶長。金、元也設裏正,明稱裏長。

這裏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吏不是官!吏部也不可能將精力放在縣以下的官員身上——吏部負責的是整個大明的官員,連縣一級都不想管呢,還鄉?

還有就是,這些裏正大部分都是當地宗族裏面弄出來的,自然也就會向著自己家的宗族勢力,至於朝廷法令到了這些人的嘴裏會怎麽解讀,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崇禎皇帝一提到縣下面設鄉,鄉下面再設村的時候,盧象升才會感覺到蛋疼無比。

大明也沒有這麽多過剩的人才!

尤其是隨著明軍不斷的征伐,領土面積越來越大,需要的官員數量也越來越多,就更沒有多余的人才浪費到地方上去了。

但是這個問題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卻根本就不算是什麽問題:“廢除裏長,村長由一村之民共推之,三年一選,不合格者罷黜,合格者給與官身,歸入當地布政使司管理。至於鄉長,先從各地縣衙裏面遴選吧,官身從九品,大誥同樣適用於村長、鄉長及以上各級官員。對了,鄉裏同樣設置鄉尉,以退伍的總旗、小旗領之,鄉丁也從退伍的士卒之中挑選,以守衛鄉裏,緝拿盜賊等事宜交給他們來辦,想必也沒有什麽問題。”

盧象升沉吟半晌之後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崇禎皇帝很任性,一拍腦門子就能做決定,至於中間該怎麽操作,就得是內閣跟戶部還有吏部來頭疼。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崇禎皇帝提出來的辦法也確實是一個解決方案。

縣衙直接對接裏長的好處是垂直管理,有什麽事兒可以直接到裏正一級,再往下就直接到了百姓的身上,也正是因為如此,縣令才被稱之為親民官。

問題在出在了這一點上,裏長直接面對的就是縣一級,一個縣得有多少個裏長?縣令光管理裏長都忙不過來了,還用再去管其他的事情?

一旦有什麽問題,光是找來這些裏長,將事情吩咐下去再到執行,就已經會花掉一部分時間了,行政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現在崇禎皇帝提出來從各級縣衙裏面遴選出鄉長來,其實就已經省掉了很大的功夫——最起碼,這些鄉長不需要吏部從每年科舉出來的士子裏面選派。

至於村長就更好說了,哪怕第一屆選出來的村長依舊是那些族老宗長,其實問題也不大,因為他們頭上已經有了個直管他們的鄉長。

鄉長不像是縣長,縣長可能忙的要死,鄉長盯著的就是眼前這一畝三分地,完全可以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跟這些族老宗長們鬥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