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東方諸帝求助於教皇 約翰一世、曼紐爾、約翰二世訪問西歐 在巴西爾會議的鼓舞下,經過費拉拉和佛羅倫薩兩次會議獲得結論,希臘教會和拉丁教會要合並 君士坦丁堡的文學和藝術

一、安德羅尼庫斯三世遣使對教皇的遊說和承諾(1339 A.D.)

在希臘皇帝統治的最後4個世紀中,對教皇和拉丁人表現出時而友善時而敵意的態度,可以看成繁榮或災禍的溫度計,也是這些蠻族朝代興起或衰亡的標尺:等到塞爾維王朝的土耳其人遍布亞洲,對君士坦丁堡形成威脅,我們可以在普拉森提亞的宗教會議上,看到阿歷克塞的使臣在苦苦哀訴,請求基督徒的共同教父給予保護。法蘭西朝聖者剛把蘇丹從尼斯趕到伊康,希臘的君王立刻對西部的分裂主義者表現出憎恨和輕視的態度,公開宣稱是他們使帝國第一次落入衰亡的深淵。約翰·瓦塔西斯用溫和寬容的語氣提到蒙古人大舉進犯的日期。等到光復君士坦丁堡以後,第一位登上寶座的帕拉羅古斯皇帝,始終為國內和國外的敵人所包圍。查理的寶劍總是懸在他的頭頂,不得不卑辭厚幣請求羅馬教皇開恩,為了解除當前的危險,可以犧牲自己的信仰和品德以及臣民對他的愛戴。米凱爾八世逝世以後,君王和人民重申教會的獨立和信條的純正,安德羅尼庫斯二世對於拉丁人既不畏懼也無愛護之心,等到最後陷入困境,驕傲成為迷信的支柱,要想收回年輕時堅定和正統的聲明,在這個年紀已無法保持顏面。他的孫子安德洛尼庫斯三世不受習性和處境的擺布,比提尼亞被土耳其人奪走,逼得他要與西部的君王在政治和宗教方面結成同盟。

50年的分離和不通音信之後,僧侶巴拉姆成為機密的特使,前往覲見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70],他所奉的詳盡精確的指令出於皇家內衛統領高明的手筆(1339 A.D.)[71],他經過授權的說辭如下:

神聖的教父,皇帝期盼兩個教會聯合,急切的心情決不亞於您的關懷,但是要處理這個微妙的問題,他有責任要考量自己的職位和臣民的成見。聯合方式有兩條可行之路,那就是強制和說服。談起強制,自從拉丁人征服希臘帝國以來從未獲得民心,經過多次的試驗發現毫無成效;說服的辦法雖然緩慢費時,安全卻能夠得到保障,且能夠持久。我們派出由三四十位神學家組成的一個代表團,在熱愛真理和統一信仰方面,可以與梵蒂岡的學者達成共識。但是等到他們返回以後,除了受到同胞的輕視,面對一個盲目而固執的民族所給予的責難,這種共識又能發揮什麽作用,獲得什麽好處呢?誠然,希臘民族習慣於尊重大公會議的決定,可以明確指出信仰應遵守的條款和項目。他們之所以反對裏昂的信條,那是因為東部教會對於獨斷專行的會議,事先既未與聞,更沒有派代表共襄盛舉。為了達成有利的目標,雖是權宜之計卻也有其必要,那就是選出一位代表教皇的使節,派到希臘會見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裏亞、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的教長,接受他們的幫助,籌備召開自由而廣泛的宗教會議。但是在目前的狀況下,帝國正遭到土耳其人的攻擊,局勢非常危險,他們已經占領安納托利亞4個最大的城市,那裏的基督徒居民表示願意恢復他們的忠誠和宗教。但是皇帝的兵員和財力不足以解救他們,因此羅馬使節必須帶來一支法蘭克的軍隊,最好是先行發兵,驅除不信上帝的異教徒,打開前往聖墓的通路。

如果心存疑慮的拉丁人需要獲得保證,事先要求希臘人提出真誠的條件,巴拉姆給予明確而合理的答復:

其一,只有舉行大公會議才能完成教會的聯合,然而在3個東方教長和眾多的主教沒有從穆斯林的桎梏之下獲得解救之前,不可能召開這樣的宗教會議。其二,希臘人長期受到壓迫和傷害,東方和西方的關系已經疏離,需要表現兄弟情誼的行動和有效的幫助才能獲得和解和認同。同時,這也是為了加強皇帝和盟友的權威,以讓民眾同意他們提出的論點。其三,即使在教義和儀式上出現無法彌補的歧見,無論如何,希臘人還是基督的信徒,土耳其人始終是基督徒共同的敵人。亞美尼亞人、塞浦路斯人和羅得島人受到攻擊,對於法蘭西君王而言,拿起刀槍為保衛宗教而戰就是虔誠的行為。其四,即使將安德羅尼庫斯的臣民當成最壞的分裂教會者、異端邪說或異教徒看待,西部強權國家也應該贊同一個明智的政策,那就是接納一個有用的盟軍,支持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保衛歐洲的邊境,一定要聯合希臘共同抗拒土耳其人。不然,如果讓他們的軍隊據有希臘戰敗的人員和財富,豈不是如虎添翼?

安德羅尼庫斯的理想、條件和需求,全部被對方用冷淡而嚴肅的態度加以回避。法蘭西和那不勒斯國王放棄十字軍東征的危險和榮譽,教皇拒絕召開新的宗教會議再來肯定舊的信條。為了表示對拉丁皇帝和教士提出的已過時的要求的認同,他運用令人反感的稱呼:“致希臘首長[72]和自稱東方教會教長的人士。”對於希臘皇帝而言,讓教皇組建使節團這一想法,要遇到更不幸的時刻和更會唱反調的人物恐怕也不太容易。本尼狄克十二世是個笨拙的農夫,猜疑之心極重以致無所適從,沉溺於怠惰和嗜酒的生活,想要把第三頂皇冠加在教皇的三重冠上面,憑著傲慢的性格倒是綽綽有余,但是在其他方面卻不適合擔任國家和教會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