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奧勒良殲滅羅馬帝國的心腹大患(270A.D.)

就在奧勒良用英勇的行動和審慎的作為,好不容易恢復伊利裏亞邊疆的安定時,阿勒曼尼人卻又大動刀兵。[21]雖然經過伽利埃努斯的收買和克勞狄的懲治,但是在沖動的年輕人的慫恿下,有4萬名騎兵[22]出現在戰場,步兵的人數還要多一倍。[23]蠻族為了滿足貪婪的搶劫,開始是以雷提亞邊疆的幾個城市為目標,在獲得成功以後胃口加大,迅速進軍,從多瑙河到波河這一帶都慘遭蹂躪。

皇帝很快獲得了蠻族入侵的消息(公元270年9月),知道他們在劫掠完後就會撤離,於是很快集結了一支常備軍,沿著黑希尼亞森林的邊緣,[24]安靜而迅速地進軍。阿勒曼尼人滿載著從意大利搶來的戰利品,退回多瑙河的南岸,根本沒有懷疑對岸會有什麽狀況。羅馬軍隊占據有利的位置,隱藏在那裏準備要截斷他們的退路。奧勒良並沒有驚動蠻族,讓他們以為自己很安全。在沒有受到幹擾的狀況下,蠻族有一半的兵力渡過河來,他運用這樣大好的機會發起攻擊,很輕易地獲得勝利,過人的指揮才能適時發揮,讓羅馬軍隊占盡優勢。他把軍團排成半圓形陣式,左右兩角越過多瑙河,橫掃正面敵人後突然向中央壓迫,把日耳曼人連後衛一起包圍。失去鬥志的蠻族不管從哪個方向望過去,都只有一片荒蕪的田野、水深而湍急的河流,以及勝利在望而且絕不手軟的敵人,真是感到萬念俱休。

阿勒曼尼人陷入這種悲苦的處境,唯一的指望就是懇求和平。奧勒良在營地前方接見使者,擺出刁鬥森嚴的壯盛軍容,顯現羅馬軍隊有強大的戰力和高昂的鬥志,軍團全副武裝、井然有序地排成陣式,保持使人畏懼的肅殺氣氛。各級主要的指揮官,在位階標志和儀仗的簇擁下,騎著戰馬位列皇帝禦座兩邊。後面陳列著皇帝和先帝的神聖畫像[25]、金色的鷹幟,以及軍團的各種名銜,所有的文字都用黃金刻成,聳立的矛尖閃耀出一片銀色光芒。奧勒良肅然端坐禦座,他那雄偉的姿態和莊嚴的神情,使得蠻族無比敬畏,意識到這是掌握著他們生死大權的君王。使者不覺啞口無言,俯伏在地。他們奉命起身並獲準發言,在譯員的協助下,他們為背信的不義行為提出很多借口,誇大自己的功績和戰力,說是受到命運的播弄才會離開自己的家園,知道和平是對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同時還帶有不識時務的自信,要求羅馬付給他們大量的補助金,作為他們與羅馬聯盟的代價。皇帝的答復極為嚴厲而且毫不通融,對他們要與羅馬聯盟表示輕視,更憤慨於他們竟敢提出條件。他指責蠻族既對戰爭藝術無知,也不知遵守和平的規定,在最後要他們退下去之前,他開出自己的條件要他們抉擇,只有投降才能得到無條件的寬恕,否則就會在他的震怒下自取滅亡。[26]奧勒良已經將遙遠的行省放棄給哥特人,但是要相信或者饒恕這些反復無常的蠻族,實在太過危險,他們在旁虎視眈眈,意大利隨時會大禍臨頭。

就在這次會面以後,發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緊急狀況,需要皇帝親臨潘諾尼亞。他交代部將要很謹慎地完成殲滅阿勒曼尼人的工作,不論是用武力還是用饑餓的手段。絕望中的奮鬥常會勝過坐待成功的來臨,蠻族知道不可能在渡過面前的多瑙河後,再沖過羅馬人防備森嚴的營寨,於是決定擊破圍在後面的哨所,那裏不僅兵力較少而且警戒也不夠嚴密。經過大家奮不顧身的努力,從不同的道路奔逃,全軍轉過來又指向多山的意大利。奧勒良原來認為戰爭即將結束,敵軍全數被殲,接到阿勒曼尼人逃脫的消息感到極為痛心。米蘭地區即將受到蠻族的蹂躪,軍團已經受命在後追趕,但是部隊過於鈍重無法發揮作用,敵人迅速飛奔逃走,步兵可以保持騎兵那樣敏捷。幾天以後皇帝親自趕來援救意大利,率領他所選用的協防軍(其中有人質和汪達爾人騎兵),以及所有參與過多瑙河戰役的禁衛軍。

阿勒曼尼人的輕裝部隊,散布在阿爾卑斯山到亞平寧山之間廣大的區域。奧勒良和他的部下要不斷保持警覺,去找尋、進攻、追擊這些數量龐大的小股蠻族武力。雖然這是場雜亂無序的戰爭,但是有三次會戰不能略而不提,雙方的主力投入到慘烈的戰鬥中,成功確實來之不易。第一次是在普拉森舍附近的戰鬥,羅馬人受到嚴重的打擊。當時那位作者極為偏袒奧勒良,根據他的說法,危險的程度好像帝國會就此瓦解。狡猾的蠻族在森林裏列陣,趁著薄暮昏暗之際對軍團發起攻擊。在長途行軍之後,部隊疲倦而又混亂,幾乎無法抵擋他們狂野的沖鋒。但是,經過一番可怕的殺戮以後,熬過難關的皇帝很堅決地重新整頓軍隊,甚至還能保持榮譽不致一敗塗地。第二場會戰發生在翁布裏亞的法諾附近,500年以前漢尼拔的兄弟就是在這裏失去性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