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7章 遷都

退出了聊天群,溫體仁看看放在自己案幾上的分門別類的奏章,擡頭看看自己的同僚,忽然感慨道:“你們看看,現在的奏章多是南方來的。這南方的事兒,可真多啊!”

聽到這話,新進輔臣朱燮元便也不辦公了,放下毛筆,笑著說道:“北方蒙古、建虜什麽的都已經被我大明平定,自然就少了很多事情!而南方那邊,南洋諸多藩國,光是貿易一項,事情就多得不得了,這就根本不能比啊!”

薛國觀聽了,也是跟著湊熱鬧道:“北方這邊,地廣人稀,只要能保證有糧食,都很安份。南方就不同了,人多就事多,而且颶風、海嘯、暴雨什麽的災害也多。”

另外一名輔臣張至發沒有懷疑什麽,就這事說道:“如今我大明出海貿易的多,自然是南方事多了。”

溫體仁聽了,臉上笑眯眯地,點點頭道:“就連國庫的收入,一大半都是和那邊有關,和海貿有關,好處多了,事兒也確實少不了。要是能就近辦公的話,我們大明的辦事效率還能增加不少!”

這話一說出口,頓時內閣一片安靜!

他們都不是傻子,一下就明白了溫體仁話裏的意思。難怪首輔忽然來了這麽一個感慨,感情是因為這!但是,大明朝幾百年了,都定都在京師,這要是遷都的話,事情是不是太大了?

一三六八年,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集慶,並改名應天府,也就是南京。

一四二一年,也就是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順天府,成就如今的京師。

明成祖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就是胖子朱高熾,他長期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對殘破的北平皇宮,立刻有還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宮殿。並且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於廢除了北平作為京師的地位。

但明仁宗享國日短,未滿一年即已駕崩,此時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盡管仁宗的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願,可他兒子並沒有照辦,因為他兒子也就是明宣宗多生活在北京,和他爺爺朱棣的關系非常好,不想回去南京。

等到明英宗時期,這事就確定,不再遷都了。

可誰也沒想到,幾百年之後,首輔竟然又挑起了這個事情。一時之間,內閣內都非常地安靜。

靜默片刻之後,來自山東的輔臣張至發立刻諫言道:“幾百年都未有變動過,安能再提此事?且遷都事關重大,勞民傷財,而我大明國事剛有好轉,切不可中斷啊!”

然而,內閣的其他幾個輔臣卻多有自己的思考,他們並不認為,首輔會無緣無故地提及這事。聯想起最近一年的人事變動,再加上首輔一向來以皇上馬首是瞻,他們中的不少人頓時明悟,該不會是皇上動了遷都的念頭!

他們正這麽想著,溫體仁卻兩手一攤,笑眯眯地對張至發說道:“老夫可沒說過遷都的事情啊,憲松這麽一說,仔細想想,好像我大明如果遷都還南京的話,確實是個好主意啊!”

“……”張至發一聽,啞口無言,難道這鍋要自己來背了?可你剛才所說,難道就不是遷都的意思麽?

溫體仁也不管他,依舊笑眯眯地看向其他同僚,繼續說道:“說實話,如今大明國土早非開國之初了,而蒸汽船的出現,讓水運,海運等可以作為以後主要的出行途徑。南京有長江之便利,不管是聯系我大明東南西北,又或者是聯系諸多藩國,都會很方便!從種種因果來看,南京作為如今我們大明的都城,憲松這個提議非常好,老夫是很贊成的。諸位同僚以為如何?”

其實,也就是大明朝才把北平當作自己的都城,其他中原王朝,一般都是選擇關中或者中原地帶的城池為都城。當初的北平,還是靠著朱棣強行遷移江南、山西等地的富商才讓京師慢慢繁華起來。

如果說之前說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裏適均”,若遷都於此,即可以抵禦蒙古的威脅,又可以占據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那麽這種形勢在如今的大明朝,其實已經不適用了。

輔臣中的朱燮元等人一聽,便立刻贊成,南方人麽,自然喜歡還都南京的了。

但輔臣之中,薛國觀也是北方人,而且他還是陜西人,看到張至發被溫體仁陰了一把,稍微有點猶豫,但不出聲也不行,便還是開口反對道:“如今北方對沙俄的戰事將起,事情繁多,遷都南京,下官以為不妥當!”

朱燮元一聽,便立刻反駁道:“沙俄有什麽好顧慮的,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就帶八百騎,就能大勝而歸。更不用說,我們大明在天省那邊已經做了足夠的準備了。”

說到這裏,他停了停後又道:“再者說了,北方有戰事,南方難道沒有麽?不管如何,如今的莫臥兒王朝還是很強大的,一直蓄勢待發,還有,西夷也多半從海上過來,如若老夫所料不差的話,未來大明的戰事,還得多賴海戰。而諸多之事,我大明遷都南京的話,便會有利地多。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