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誘餌

清軍這事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明朝兩百多年,一直在慢慢地改進,企圖解決軍士的逃亡,勛貴、軍官對軍士的役占以及軍黃冊管理的混亂問題。

洪武二十一年,大明制定了“軍籍勘合”和“軍戶圖籍”。前者記錄各衛所轄下的每一軍丁的從軍履歷,調補來衛所的年月及在營丁口之數等等,其功能是用來管理正軍的;後者將全國各地軍戶的姓名、年歲、籍貫、人丁等都進行登記,管理的對象是余丁、繼丁、幼丁及戶中其他丁口,其功能是用以作為征發軍丁入伍及追捕逃軍的根據。

到宣德時期,清軍條例和細則又詳加制定與頒行,使各級清軍官吏人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宣德三年,專司清理軍伍的清軍禦史開始設立,並在全國範圍內同時清軍。

成化以後,各地清軍機構、清軍官員進一步充實。大明在中央設立清軍禦史的同時,在都察院貴州道內,設清軍人吏十三名,並在各地也陸續相應地設有清軍官員,有清軍道、清軍參議、清軍同知等。

然而,就算是這樣也沒用。衛所制度就有問題,這根子是爛的,你修修補補有什麽用?最終清軍官員隨著權力的增大而開始作福作威,變得更為擾民卻達不到設立初衷。軍戶該逃得還是逃,軍隊吃空餉的還是吃空餉。

從嘉靖年間開始,基於衛所制度的這些弊端,最初禁止的募兵制重新興起。在最開始的時候,倒也有成效,比如有名的戚家軍,就是募兵而成的。但到了後來,募來的兵多未經嚴格軍訓,又不能按時發放軍餉,結果也和衛軍一樣,逃亡相繼。

這時,朝廷的做法就是你跑了是吧,那就把你的家人抓來替你。即天啟年間,以四方所募兵日逃亡,定法攝其親屬補伍。這又便是一種新的“清軍”。

崇禎皇帝通曉了來龍去脈,那腦袋就疼了,這事怎麽解決?這麽爛的事兒,沒法打補丁啊!

在他頭疼的時候,朝鮮的朝廷上,卻歡呼雀躍,一眾臣子,包括仁宗自己,都不由得為阿敏的妥協而感到興奮。

一直以來,朝鮮對上建虜,那是一點法子都沒有。就如同北方被建虜搶成那樣,朝鮮君臣也只能幹瞪眼。除了抗議一下,並不敢明目張膽地發布開戰旨意。

當然了,他們也知道,阿敏之所以能妥協,全是因為上國軍力有在活動,具體情況不了解,但能讓頑固狂妄的阿敏妥協,肯定是讓建虜吃了比較大的虧。

不過朝鮮君臣之間,又有新一輪的爭議產生了。是不是見好就收,勒令北方那邊不要再搗亂了,獻上糧食讓阿敏快點領軍回去;還是說繼續抵抗下去,陽奉陰違,就這麽拖著,看阿敏會不會撐不下去自己跑了,或者就被上國軍隊給耗死!

說起來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以三學士為首的一派,堅決反對,說建虜肆虐北方成那樣,如今好不容易讓上國派兵參戰,也取得一些勝利了,你要是妥協的話,上國會怎麽看?

反對派則認為,建虜實力始終強大,光靠東江的明軍,就算一時小勝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要不然的話,遼東為什麽還不能光復?趕緊把建虜送走,還朝鮮一個太平。

激烈的爭鬥,發展了互相的攻擊,最終掌權的三學士一派捏造罪名開始殺人。朝鮮的朝廷內,黨爭一如既往,不死不休。

不管朝鮮小朝廷鬥得怎麽樣,阿敏要的官道終於修通了。他便又派出了一千人護送著最後一批糧食往義州進發。自己則領著剩余的四千人在等待朝鮮獻糧。

當軍情報到盧象升這裏時,讓魏木蘭不由得詫異地道:“建虜這是不長記性,又送糧食給我們麽?”

“非也!”盧象升搖搖頭,臉色有點嚴肅地道,“上一次時,建虜並不知道我們在,已經吃了一次虧。這次既然知道我們能吃掉一千建虜,肯定會有所防備。本官斷定,此乃誘餌也!”

“那怎麽辦?”魏木蘭聽了一驚,連忙問道。

盧象升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沉默了片刻後才緩緩地說道:“遼東建虜就算來朝鮮,應該也沒那麽快到。就算來了,本官也做了預警,可以提防著。”

“阿敏的軍力已經分散,義州有四千人,被我軍殲滅了一千余人,阿敏手中便只有五千人,再派一千人出來當誘餌。呵呵,只要布置妥當,本官並不怕他。眼下關鍵的是,那作為誘餌的糧食到底有多少,是否值得本官搏上一搏!”

魏木蘭聽了,有點擔心地提醒道:“中丞大人,皇上的意思,還是保存我們自己軍力為目的。”

盧象升點點頭道:“本官理會得!”

說完之後,他便走到作戰地圖上,微皺著眉頭看了起來。而後開始發布命令,讓夜不收再去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