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印度再次叛亂(第2/3頁)

不過,愛德華想起偏偏德裏城的城墻多處被破壞,照這情形,只怕城墻的防守能力要弱很多,主要靠城市巷戰來抵擋進攻。偏偏他還無法逃走。倒不是他不想逃,而是根本就無法逃,錫克人有很多的騎兵,逃出德裏城,無疑是送死。想來想去,愛德華決定派出使者前往城外見錫克主將,要求和談,一方面保存城內的英軍實力,另一方面拖延點時間,等待援軍來支援。

就在德裏城內的英兵有些擔心仿徨的時候,德裏城迎來圍城後的第一個夜晚。錫克人早就準備的一些內應,還有德裏城的幾個王公的家兵便四處出動,當天晚上,德裏多處城門火光四起,盡管英國人早有防備,但還是疲於奔命,四處補救,但內應一波接一波,甚至連城內的印度籍守軍之中,也有部分士兵在一些王公家兵的慫恿之下開始嘩變。與此同時,城外的錫克軍隊開始進行了有力配合,全面進攻,尤其是克什米爾城門,被德裏山上的火炮猛烈轟擊,盡管城門堅固並沒有轟塌,但隆隆炮聲將整個德裏城都驚醒,守軍提心吊膽地胡亂開槍,想熬到天亮,但事實並非如他們所願,中央城門和孟加拉城門分別被東格阿爾普爾王公和巴羅達王公的家兵打開,錫克騎兵冒著城墻上的英國士兵的炮火彈雨,在損失數百人之後,浩浩蕩蕩殺入城內,整個德裏城便在錫克騎兵的鐵蹄之下呻吟。

本以為還能堅持許多天的英軍,還在輪流兩班倒地防守。錫克騎兵殺入城內的時候,還有數千英軍在城內的營房裏酣睡未起,直到營房被燒,殺喊聲四起,才匆匆起來反抗,只是這時未免也太遲了,整個城內陷入一片血海之中。無數英兵和印度籍士兵被殺,甚至城內的一些無辜的居民,也被趁亂渾水摸魚的印度籍士兵和一些王公的家兵洗劫一空,縱火燒毀。整個德裏城陷入一片血腥和火光之中。

英軍主將愛德華不知去向,估計已經死於亂軍之中。只有千余名德裏城內的英軍在一名少校的率領下,想順著亞穆納河逃往下遊的阿拉格城,但才出城便碰上圍困德裏城不斷遊弋的大隊錫克騎兵,最終只有二百余名英軍騎兵團的士兵逃脫,其余的英軍全部倒在兇狠的錫克騎兵鋒利的彎刀之下。

到第二天上午時分,整個德裏城已經全部被錫克軍隊占領。德裏城內被當成人質的數十名印度王公和印度教首領以及清真寺阿訇率領數千人,到德裏城的正大門——印度門將錫克軍隊領入城內,迎至德裏城中央的原臥莫爾王朝的皇宮——紅堡,這樣,整個德裏城全部被錫克軍隊所占領。

很快,錫克王國再次叛亂,並攻占德裏城的消息,傳到了加爾各答。

英國駐印度殖民地總督坎寧大驚失色。

他抓住送來信報的一名英軍通訊上尉軍官的衣領吼道:“這是真的嗎?上尉,告訴我這不是真的!”

可憐的上尉軍官被勒得脖子都喘不過氣來,只能連連點頭。

坎寧將上尉一把推開,臉色陰沉得鐵青。他知道,要是不迅速撲滅錫克叛軍,不但他的印度總督之位很快便要失去,只怕連他的爵位還有他這些年積累的財富,也都將不保。

前兩年的印度叛亂,已經讓他看清楚了印度這些各邦的大小王公們都是墻頭草的貨色,更何況還有幾處當初的叛軍雖然被擊敗,卻沒有被徹底消滅,而是躲在偏僻的深山之中。如今這錫克叛軍一鬧,並且攻占了德裏城,這下必定會讓這幫搖擺不定的印度王公們都打起鬼主意來,特別是那些隱藏著的叛軍首領,必定會趁機起事,還有那些招募的印度籍土著士兵,說不定又會被策反、被人唆使叛亂,對於這幫愚蠢的下等民族,他從來沒指望他們會如何忠心大英帝國。

最關鍵的是,大英帝國駐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太少了,必須繼續從本土調兵前來支援才行。

偏偏坎寧才向內閣和國會建議出兵遠征中華帝國,造成數萬大英征華遠征軍覆沒的沉重損失,倫敦方面哪裏還會相信自己?不過,這次事關大英帝國最為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的生死存亡,無論怎麽樣,都要增派大量的英國本土士兵來平息印度叛亂才行。但這些援軍的到來,以坎寧對倫敦那幫國會議員們和內閣的爭吵,起碼要四五個月甚至半年才能抵達印度,只怕那時候的印度,已經一半不受大英帝國的控制了。

而且,坎寧很清楚,他不能等英國本土的援兵來之前毫無作為,要想保住總督和爵位,就必須得盡快將叛軍平息。

因此,坎寧當即下令,調動孟買、錫蘭島以及坎普爾等一半以上的英軍本土士兵和廓爾喀士兵前往德裏,將那幫錫克軍隊擊敗。他都沒有再派人與那個言而無信的錫克大君聯系了,他知道,對方既然選擇這個時機發動叛亂,肯定是獲得那個東方國家的支持。甚至,他懷疑那個東方帝國和臨近的緬甸等國,會不會趁機派兵發動戰爭,攻打孟加拉管區一帶。為此,他甚至連駐防在加爾各答城內外的近二萬余大英帝國本土士兵都沒調去支援德裏,就是防備著加爾各答不容再次被緬甸軍隊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