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該不該出兵印度(第2/2頁)

戰前總參謀部為了配合馮雲山的火燒珠江計劃,示弱敵軍,主動收縮,將前期占領的南洋的幾個重大據點城市幾乎全盤放棄,連不斷進行移民擴展的步伐都中斷下來,如今戰事已定,盡管還有那8000人的英軍士兵在柔佛蘇丹國之中沒被消滅,也不影響大局,整個南洋一帶的歐洲勢力為之一清,尤其是英國勢力,幾乎被全部鏟除,正是中華帝國大肆擴張的好時機。

馮雲山已經盤算著,不等左宗棠和毛奇回來,便直接讓留守聖京的總參謀部其他人員制訂計劃,第一步是控制整個南洋一帶,最主要的是將仍自占領蘇門答臘島的荷蘭勢力趕出東印度勢力範圍,接管蘇門答臘島。至於像那些本地的馬來蘇丹國們,馮雲山並不重視,這些本地土著們還處於奴隸社會甚至原始社會,能給他們口飯吃已經是對他們最大的恩賜了。

對於這些原始叢林的荒野之地,馮雲山的策略還是通過鼓勵從國內慢慢移民墾荒,經過十幾年或者一兩代人的努力,徹底將整個東印度群島等南洋地區全部變成華族的生存繁衍之地。其實對於這些地方,是直接占領變成中華帝國的國土,如同日南省那樣,還是間接控制如緬甸和暹羅這樣,馮雲山都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只要中華帝國國力強盛,緬甸和暹羅遲早要變成中華帝國的省份,而如果中華帝國衰敗下去,如同當初歷史上的滿清一樣,庫頁島、烏裏雅蘇台這種自身的領地也將被分割出去。最終的關鍵,還是這些土地上生存的族群,是不是華夏百姓。當然,也不能是後世星加坡那樣的白眼狼型,在怎麽說,也要控制在中華帝國中央政權的掌握之類才行。

而第二步,馮雲山想的是趁機再次煽動印度的反叛,甚至直接打著報復英國侵略、復仇或是追擊敵軍的旗號進軍印度,相信只要在印度擊敗英軍兩次,那幫欺軟怕強墻頭草般的印度王公們便會主動上門來求助了。要是提前聯系自己曾經的那個錫克俘虜,如今的錫克國王,相信他得知英軍戰敗的消息後,態度又會變化重新靠上來。畢竟自己若真的出兵幫助他一下,很可能他能成為統一大半個印度斯坦的新的錫克帝國。

只是,馮雲山在權衡著,到底要不要出兵印度。煽動印度王公們叛亂,與直接出兵印度,這性質完全不一樣,對英國這個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的刺激也完全不一樣。

如今的印度,英國已經完全將其視為自己的國土,乃是英國眾多的殖民地中,比北美加拿大省更為重要,乃是英國海外最為重要的領地,每年都為英國貢獻巨額物資財富,因此,對於印度的利益,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絕不會舍棄。

所以,觸動印度,就是觸動英國的根本利益,它絕對會全力以赴地拼命。這是如今剛剛開始崛起、正缺發展時間的中華帝國難以承受的。

別看這次討虜軍一舉殲滅了英國遠征軍,實際上是對方還是大意了,根本沒有很好的情報探知,加上自己的那個出其不意的火燒珠江,導致遠征艦隊全軍覆沒,失去艦隊的護衛與運輸調度,其余的陸兵成了被動挨打的孤軍,失去退路與後勤的步兵們很快便失去戰爭的勇氣而投降。因此,這次擊敗遠征軍的勝利,有些偶然性與運氣在,馮雲山並不認為下一次英軍大規模來襲還能同樣輕易地擊敗對方,當然,英國人短時間內也難以再組織大規模的遠征軍前來進攻了。但若是出兵印度,等於將其已經到嘴的肥肉叼走,英國必定會不顧一切,甚至讓出巨大利益誘惑法國等其他歐美列強一同出兵前來攻打自己,都有可能。

故而,馮雲山很是猶豫,到底該不該就此機會下令出兵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