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哥又來魔都了(第2/3頁)

“陛下放心,上海糧食無憂。黃浦江外灘邊的碼頭貨倉內,還有蘇州府的2萬噸糧食沒開封。前幾天,幾艘從呂宋島滿載稻谷的貨船到現在還沒卸完貨,昨天又聞報日南省的五艘貨船運來8000噸谷子,價格比蘇州府的那批陳糧還要低上一成,胡氏洋行的老板胡雪巖特地找微臣作為中人,願意全部以正常市價吃下來,他準備轉運到北方的直隸、遼東等地囤積售賣,賺取差價。微臣沒有答應,上海縣的官倉糧食已經存放了一年多了,該置換一批新糧。其實如今上海已經成為東部沿海一帶糧食的轉運集散地,不但四川湖廣江西安徽的糧食,還有交趾日南和南洋甚至西洋的糧食都會集中到這裏,十分方便,就拿從交趾省來的稻谷來說吧,足夠上海縣60萬人口吃上半年的口糧,10艘貨船2個月時間便運足了……”

劉坤一沒有再聽下去,張之洞的話讓他心中充滿挫敗感。自己以為困難的糧食問題,如此輕易地便解決了,而且,那交趾、還有南洋,甚至西洋國家的糧食那麽多,竟然吃不完一樣,四處廉價售賣,莫非,這個時代真的變得跟聖賢書上說的不一樣了?

馮雲山這邊卻絲毫不驚奇,也沒注意到劉坤一的心事變化,他正在聽張之洞稟報的上海發展情況,除了經濟人口民生方面的,他更重視的是上海的教育和近代工業。

“陛下,除開西洋教會開辦的印刷出版館,如墨海書館、美華書館等外,還有上海機器制造總局下設的上海翻譯館,以上海為基地,翻譯出版西學書籍,並建立了中華帝國第一處公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凡中華帝國的子民,在驗明身份之後登記入內,均可在館內借閱圖書。學校方面,上海更是今次於聖京和南京(廣州),除了前年朝廷教育部和工務部聯合設立的中華帝國鐵道學校之外,上海機器制造總局開辦了上海機械中等學堂,上海船政局轄下開辦了船政學堂,商務部開辦了上海商貿高等學堂。微臣見上海紡織業發達,其他各類手藝匠人需求眾多,分別於前年開辦了上海紡織中等學堂,去歲開辦了一家上海技藝中等學堂,還有一家師範學堂和洋文學堂。”

馮雲山誇贊道:“張愛卿在上海幹得有聲有色,不負朝廷重望,朕甚欣慰!上海縣能以一縣之力,舉辦起紡織、技藝、師範和洋文這四家學堂,實為不易。傳朕旨意,命其他有條件的府縣,效仿辦學,提高百姓教育文化水平,是為強國富民之本。至於愛卿本人的賞賜……”

馮雲山頓住不語,轉頭看向一旁的松江知府劉坤一,見其臉色微變,輕笑解釋道:“劉愛卿不必多慮,松江府這兩年也發展得不錯,只不過相對於上海來說,還是慢了些。朕倒是希望,愛卿能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官員才是真正的好官,才是聖賢所希望的!”

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禦船繼續前行,已經來到上海舊城東北側的租界外灘處。

夜色中的19世紀的上海城,猶如黃浦江水流淌在馮雲山的面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城外原本的租界區比上海縣城更為繁華得多,而租界領事區,又以外灘一帶最為繁華。這裏洋行商鋪林立,工廠作坊展區遍布。

馮雲山等人站在高高的“香港號”,望向右岸的黃浦江畔外灘一帶,只見透過灰蒙蒙的水汽,街市夜燈如明星萬點,人流如織,氣成煙霧……古老的上海呈現出近代繁忙之美,無以復加……不過這也只有馮雲山能體會這種穿越時空的感受。

劉坤一心中卻是另一番感受了,酸苦俱全。他看向河岸邊巨大的噴出濃白蒸汽呼呼作響的貨船,和堆積如山的貨物,來回穿梭於船上和碼頭的忙碌的搬運工人,心中忽地一陣明了:也許,這些他們口中的工業,也不一定是壞事呢!

再看那些忙碌的碼頭工人,也都有了生計,或許,古之聖賢能看到這些,也會覺得是件不賴的事情。這樣想想,劉坤一似乎覺著自己沒那麽討厭碼頭上偶爾出現的洋人了。

馮雲山轉向甲板的左邊江岸,這正是還在建設的浦東特區,此刻雖然沒有外灘那邊那麽燈火輝煌,但也是繁華一片。他指向其中央部位的一片問道:“那些高聳起來的是什麽?”

旁邊的張之洞連忙回答:“回陛下,這是浦東自由貿易區的船舶經營區中的英資祥生船廠,高聳起來的使他們的船塢吊裝鐵塔。其老板是英國商人尼柯遜和包義德兩人,都是英國的普利茅斯造船廠的工程師,技術實力頗強,一年能制造1000噸以上的貨船四五艘,同上海船政局有一些業務往來,船政局通過他們從英國的普利茅斯造船廠拿到一些英國軍艦的設計技術圖紙和資料。因此,微臣聽從船政局的意見,對他們頗為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