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移民安排(第2/3頁)

左宗棠連忙應允下來。二個主力步兵師,攻下回疆,沒甚壓力,甚至可以與一直侵擾滿清的俄羅斯交下手。

馮雲山又吩咐曾觀瀾和閻敬銘、吳棠、何見機等人就近組織陜甘移民,執行好自己的移民政策。接著,他又說出第三處移民地點,乃是新占的南北朝鮮二省。

眾人以為他還是與前兩個地方一樣,準備移民百萬過去時,馮雲山卻道:“第四處移民地點,卻是交趾和日南兩省。為何與第三處移民點南北朝鮮兩省一起說呢?主要是朕考慮到,興師動眾的移民,全是我漢民,也不妥當。朕要移民,目的有二。其一,保衛疆土,發展邊疆;其二,開發國土,讓朕的子民,尤其是漢族百姓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種,生產更多的糧食,增強國力。”

馮雲山這樣一說,眾大人頓時明白為何皇帝在剛開始召見的時候,要細問國庫的財力和糧食的產量,尤其是人均田地數據和人均糧食產量,原來都是為了這個移民政策!

農業部副部長吳棠更是深有體會,皇帝這是不惜耗費國庫巨資,不惜背負昏君的罵名,也要強行移民的目的所在,從長久計,將中原腹地和江南一帶人口稠密地區的百姓,移民到地廣人稀的國土,哪怕是短時的痛苦,的確也能換來日後的長治久安和人煙稀少的國土的開發。

何見機更是恍然大悟般,直接道:“陛下,不如多派些軍士,直接將那朝鮮人和越族人減少些人口,或是圈禁在幾個地方讓其自生自滅,再將我漢人移民過去,這新占的四省不就成了我漢家天下了?”

左宗棠等人都連忙制止道:“不可……”

馮雲山擺擺手,瞪了何見機一眼,道:“眾愛卿不必著急,朕已有計較!”

“朕準備將這四省之地的移民大事,結合起來。一方面,就近從本土遷移一批百姓前往兩地。另一方面,則是要將朝鮮人和越族人互換一下,起到相互穿插稀釋的作用。甚至,對於廣西雲南海南等地人煙稀少的地方,也要引入一批朝鮮百姓來充當勞力,開發西南;而對於新占的盛京和吉林,也要引入一批越族百姓,前往開荒定居。”馮雲山一邊思索,一邊說出自己的想法:“南北朝鮮二省,人口大概有七八百萬,朕準備在三年內從此二省中移出二百三十萬朝鮮人。五十萬遷移至黑龍江,五十萬至吉林,再遷移五十萬至雲南和廣西兩省,剩下八十萬全部移往日南省。而從山東、山西、直隸和河南四省各遷出六十萬,從北京城內遷出十萬,合計二百五十萬漢民進入朝鮮二省,雖然人口還比不過朝鮮本土人,但相信不用多久,必然能將朝鮮人同化為漢人。”

“而交趾和日南二省,越族人口總計在六百萬左右,日南省還要加上新近吞並的三百萬高棉人,再加上其余的漢民和明鄉人,接近一千萬人口。朕準備從其中遷出一百萬人口前往南北朝鮮兩省,另外遷出五十萬高棉人前往吉林和台灣府等地。除了從朝鮮移來的八十萬人到日南外,朕準備從廣東、湖南、湖北、和江西、浙江、江蘇這六省各移民五十萬,從四川移民一百萬,合計四百萬漢族百姓,進入交趾和越南兩省,並且,集中在紅河河谷和湄公河三角洲一帶,集中對這兩處沃野開荒成良田,也讓他們有個安身立命之所,同時,也讓我們漢民占據這兩處寶地,日後必將與江南魚米之鄉一樣,成為帝國的又一個大糧倉。”

“而最後一處,則是馬來半島。這裏,單純的移民或是強迫可是不行了,朕想的是,發動百姓以自願原則,募集五十萬漢族青壯,發展軍囤。當然,願意前往馬來半島的,帝國要給予優待,以十五年為限,到期後可以回鄉,按服役年數給予津貼。所有移民,財稅部給予每丁6聖元、三石稻谷的安家補貼,自然,這些安家補貼,分為三年按三次發放。另外,農業部要購置大批耕牛和磷肥,等移民正式安家落戶之後,便派駐移民鄉官前往各地移民點,指導移民開荒定居,出借耕牛和種子,出售農具等。”

“凡此種種移民之事,民政方面由曾愛卿,護衛軍政方面由左愛卿,你們牽頭制定好詳盡的方略,回頭讓朕過目後,陰歷四月前便正式開始施行。”馮雲山一臉嚴肅,補充道:“至於如何發動百姓,是威逼還是利誘,隨你們,總的二點,一不能鬧出民變來,二必須要完成移民任務。”

眾人知道皇帝這是下大決心要發動移民了,頓時高度重視,連忙記下來。

曾觀瀾他們想的是這次移民後,幾個人口集中的省份,土地壓力可以稍加輕松點了,起碼人均分到的田地可以多一些了。而財稅部副部長閻敬銘,則是傻眼了,這樣算下來,移民總數超過接近一千二百萬人,出去那些朝鮮人和越族、高棉族等外族人的遷移,可以少量補貼甚至不予補貼,但糧食總要給一點才行,否則,半路肯定餓死了。而其他的本土漢族百姓,要移民這麽多,加起來也有近九百萬人,按照陛下所說的補貼標準,豈不是要花費聖元五六千萬元,糧食超過二千萬石?就算是婦孺小孩不必按壯丁的3石糧食補貼,但一路上千裏迢迢,雖然安排路線可以盡量走水路節省時間,但也是耗時很久,一路上消耗的糧食也會是一筆天文數字,這糧食起碼要比補貼的二千萬石只多不少。還有購買耕牛種子,為移民準備帳篷衣物等,還有沿途護送的軍士的軍糧等,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