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緬甸出事了

面對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區不斷興起的叛亂,印度總督查爾斯·坎寧是焦頭爛額。

他萬萬沒想到,一向懦弱的印度人,不知道為何會進行這麽大規模的叛亂,而且都湊到一起來了。特別是原本一向老實聽話的錫克人,因為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雖然是從印度教中脫離出來,但與莫臥兒乃是世代仇敵,因此,一直幫著大英對付莫臥兒王朝。但這次,竟然也叛亂了!都怪倫敦的那幫飯桶,竟然讓錫克最後一個國王被獄警打死的消息傳了出來,這不是特意讓錫克人叛亂麽?

坎寧雖然已經想倫敦方面求救,但從本土派兵過來,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即便是從克裏米亞半島調兵過來,也要很長時間,誰知道要幾個月?現在關鍵是立刻派出大軍,控制住四處叛亂的印度土著們,不要再漫延了。

也幸好印度南部和東部被東印度公司治理很長時間了,否則只怕也會跟北部中部一樣,叛亂起來。但若不將中部的叛軍封鎖,任其發展,指不定什麽時候便殺到東部南部了?

正好有一批從印度調往參加克裏米亞戰爭的士兵,最近從克裏米亞半島調往波斯去攻打愷加王朝,坎寧下令,那批軍隊趕緊返回印度救援。另外,他下令將印度周邊的英國軍隊全部調回印度,前往鎮壓中北部的叛軍。

於是,坎寧下令,駐紮在下緬甸地區的萬余英軍只留四千英軍,其余的五千英軍緊急調回加爾各答;海峽三地的駐兵,調遣一半軍隊趕往印度叛亂地區。

而坎寧又緊急向錫蘭總督亨利·喬治·沃德求援,讓其將錫蘭地區的兵力抽調七成,前來印度幫助平叛,而同時,坎寧又向鄰近印度西北部的愛烏罕巴拉克宰王朝國王和印度北部的廓爾喀國王求救,以金錢和土地為條件,讓兩個國家派出士兵前來幫助英國平叛!

頓時,一兩個月內,還真讓坎寧湊齊了近6萬大軍,分兵三處,分別往西北部的旁遮普邦、中部的德裏、比哈爾邦等地圍剿而去。

而其中的德裏,卻是英國人進攻兵力最多,也是最為激烈的地方。英軍集兵2萬,分兵五路,向德裏發動總攻。進攻德裏的英軍統帥是巴納德少將,副手有托馬斯·李德少將,準將尼克松,以及威爾遜上校。

一發動進攻,戰爭便十分慘烈!英軍進攻的士兵擠在狹窄的護城河裏,遭到了城內叛亂的印度本土士兵組織的炮火狂掃,傷亡慘重。

但一路英軍在巴納德少將和尼克松準將的指揮下,不畏生死,蜂擁上前,用士兵吸引城內叛軍火力,後面炮兵猛開火,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下,有兩處城墻倒塌了缺口,英軍潮水般的穿過了缺口沖入城內,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叛軍大片被炮火炸碎和燒焦了的屍體。

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英軍每走幾步,都遭遇火槍射擊,巷子兩邊的房頂都是持槍掃射的叛軍,最後,英軍使用死士開展爆破戰術,直接以人帶炸藥包將巷子兩邊的房屋全部炸掉,終於拓寬了狹窄的城巷,不過,此時的指揮官巴納德少將和尼克松兩人雙雙中彈身亡。

而雙方交戰最為激烈的時候,德裏城內的紅堡內,莫臥兒王朝的皇帝巴哈杜爾卻在猶豫不決。

剛才,城內的義軍,數十個軍官全部來請願,要求他親自擔任他們的首領,指揮他們進行城內的巷戰,將人數並不是很多的英軍擊敗。但耳聽英軍火力如此之猛,而英軍士兵又如此英勇,城墻也破,城門也被英軍打開,巴哈杜爾覺得叛亂肯定失敗了。

他當初就不應該答應作為叛軍的首領,他後悔了。早知道,還不如做個傀儡皇帝呢,起碼還能安心住在紅堡內,衣食無憂。

現在,他害怕了。於是,他率領一些忠於皇室的親信和一些也跟著猶豫的義軍,主動打開紅堡大門,向攻城的英軍投降了。

而一見皇帝投降,叛軍中的印度土著部隊第38團、54團、74團和三個炮兵連,一共近四千人,也紛紛投降,重新歸順英軍。

托馬斯·李德少將和威爾遜上校大喜過望,連忙下令一起圍殲城內叛軍,頓時,城內的起義軍大勢已去,死傷無數。

經過六天的激戰,英軍戰戰死五千余人,折損二名將軍,而德裏城內的叛軍戰死七千人,投降二萬,只剩下八千人逃走,這樣的結局,甚是慘烈。

而皇帝巴哈杜爾·沙·果夫,他的數十名皇室成員,尤其是他的繼承人和兄弟等,當眾被托馬斯·李德少將下令槍殺,他自己和幾名女性皇室成員,則被宣布押解到緬甸的仰光進行終生囚禁。

英軍剛剛攻占德裏,還來不及高興,便接到旁遮普邦的拉合爾陷落,整個旁遮普邦幾乎全被錫克叛軍全部占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