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洪災來臨(第2/2頁)

一時間,黃河沿岸方圓幾百裏,賑災之事隨處可見,賑災也轟轟烈烈,讓受災的百姓伸手感激。不少災民甚至將馮雲山奉為天上的玉皇大帝,前來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

同時,為了防範洪災之後的瘟疫,討虜軍早有準備,運來石灰和米醋,在災民集中的臨時居住的災棚四周,撒放石灰和米醋,防範病害滋生,又組織災民不得飲用生水,定點如廁,將次生的災害降到最低。

這個時代的百姓便是如此,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都老老實實地聽從,哪怕他們不明白為何要如此做,反會自己解釋為這是當初大禹治水時便使用的方法。

陜西河南一帶的水位慢慢褪去,賑災搞得如火如荼,但下遊的河南、直隸與山東三地交界處的蘭陽、考城一帶,卻是另一幅景象。

上遊暴雨堆積的洪水,匯成第一波巨大的洪峰,此刻已經抵達開封府城。

馮雲山站在開封北面的黃河堤壩上,望著滾滾河水,又轉頭回望幾乎已經在腳下的開封城,心中感慨萬千。

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古城能象開封一樣多災多難,屢遭水患,但每次洪災之後又一次次崛起。黃河孕育了開封,但洪水又帶給了開封無窮無盡的災難,把這千年古都的往日榮耀都掩沒於地下,無數繁華終歸被塵封下來,這便是所謂的滄海桑田麽?

馮雲山想到明末的那場巨大災難,黃河被人自私地在開封決口,濤濤黃水猶如巨雷奔騰而至,將整個原本繁華的開封城淹沒於水下,三十萬人,僅二三萬人逃生。這座繁華的汴梁從此一蹶不振,一直到清代二百年後,也再沒恢復往日的繁華。

想到這,馮雲山暗自決心,等日後有機會,一定要治理好黃河。而這次,也要盡自己最大能力,不惜代價地挽救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