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千古一絕圓明園(第2/3頁)

“《永樂大典》?”馮雲山驚叫起來,作為歷史愛好者,他自然知道《永樂大典》的珍貴。這本中國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二萬余卷,上萬冊,數億文字,乃是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結晶,歷史上,其正本原說是在清軍占領北京城時遺失,而副本也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燒毀,沒想到如今都被自己碰上。

這下好了,這部中華奇書不會再失傳於世了。想必日後的棒子們再說什麽節和什麽人是起源於他們棒子國的時候,光這本書,就能讓他們閉嘴。不過也難說,照其尿性,必定說這本書也是他們編纂的,馮雲山搖搖頭,還是直接讓這個棒子國消失來得徹底。

於是,馮雲山直接讓延崇領著眾人前往文源閣,將《永樂大典》保護起來再說。萬一自己都進入圓明園了,還被幾個留守的兵勇或是小太監給一把火燒了,找誰哭去?

文源閣在圓明園的西北角,南接水木明瑟,西臨柳浪聞鶯。馮雲山在三千討虜軍將士的護衛下,從大宮門進去,很快便到了。一路上庭院幽幽,樓台亭榭,層出不窮,竟然比馮雲山去過的蘇州園林還要有江南秀麗風範,卻又不失北方的大氣。

進了一處拱形院墻,便是一個園子,迎面是一座座怪石嶙峋假山,再往前行,便是一間巨大的水池,許多金魚遊弋其中,而池中央,有一巨大的太湖石,高逾六米,玲瓏剔透,環孔眾多。

見馮雲山看這塊太湖石,延崇連忙介紹起來:“聖王,此石名‘石玲峰’,乃乾隆派人從太湖中間的三山島采集,專門運來京師,打磨而成,是整個圓明園中最大最有名的一塊太湖石。您看,這裏有加工的尾料,放在池邊,供人題詩。”

馮雲山一看,確實,有盤陀老人朱珪、紀昀紀曉嵐、洪亮吉、彭元瑞、和珅、祿康、王鼎等名人官員的題詩,看來這古人跟現代的某些官員沒甚區別,喜歡到處題字啊。

閣東側為禦碑亭,碑上勒有禦制《文源閣記》。

繞過水池,來到文源閣,正門門框上方,卻是乾隆手書“汲古觀瀾”四字,馮雲山知道討虜軍占領這裏後,這些牌匾手書便會被拿下,很是可惜,便道:“這字寫得還不錯,是乾隆老兒親手所寫?”

延崇恭謹地回道:“稟聖王,正是!”

“也不必將之拆除,繼續掛著。在題記人名的前面加個清妖二字便可!”馮雲山出了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餿主意,不過,陪同他的何祿等討虜軍將領,聞言卻很是高興,齊聲稱贊聖王英明。

進了閣內,卻見三名太監跪伏在地,戰戰兢兢抖個不停,原來是旁邊有二十余名偵查營的將士手持火槍對準三人。

“稟聖王,此三人是文源閣內值守的太監,不知何故沒有逃走。”偵察營營長過來參見馮雲山後,說道。

“也都是些苦命人,問明他們,若是其願意歸順我聖國,便繼續留守,但需時刻有人監督,若是不願,讓其離開圓明園便是。”馮雲山不想為難這些可憐蟲,這些太監,多半都是北方漢人當中的窮苦之人,自小被送入宮內逃口飯吃而已。

不再理會三人,馮雲山等人繼續往閣內而行。

文源閣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為一間的明兩層暗三層的樓閣,深綠廊柱,歇山式屋頂,上覆綠剪邊琉璃瓦。外觀古樸典雅,蘊含深意。

延崇介紹,其中這文源閣原是乾隆為貯藏《四庫全書》而仿照寧波範氏天一閣藏書閣而修建的,閣內的《四庫全書》以浙江產上等開化紙繕寫,共抄得36000冊。

登閣樓拾級而上,在第二層,馮雲山在何祿和二十余名王府親衛的護衛下,跟隨一名引路的太監以及延崇兩人,見到了閣樓上的藏書。

一間間書架上,擺滿了古色古香的線狀書籍,整整一間寬大的屋子內,竟然只能擺下《四庫全書》中的五千冊,僅僅一整套《四庫全書》,便要占用八個房間。

而且,讓馮雲山等人驚駭不已的是,臨窗有光線的藏書間還好,其中幾間光線較暗的藏書房中間木架上,郝然放著三顆比鴿蛋還大的夜明珠,散發出柔和的幽光,將整個書房照亮,光線雖不是很強,但辨認書冊綽綽有余。看見延崇絲毫不以為意的樣子,馮雲山感覺自己就是個土包子,少見多怪了。

不過,如今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了,甚至,說是自己的也不為過。

對於這個文源閣內的主藏書《四庫全書》,馮雲山知道,這部書是滿清乾隆選派紀曉嵐等人組織三百余名學者編纂,數千人繕寫、裝訂,盡管規模宏大,但那些對於滿清不利的史書言論,或是漢家華夏的精髓文化,都已經被刪減了。因此,馮雲山反倒更看重未經纂改的《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