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擬建制硝工場(第2/2頁)

北方一些村莊,利用土法制硝,甚至能養活好幾千人。這種產量,已經頗具規模。馮雲山需要的,就是這樣上了規模的制硝工場。

馮雲山還保留做基層工程師的習慣,因此,他將周勝富和幾個工匠叫來,便指導著讓他們開始動手做個小的試驗。

制硝的第一道工序是刮硝土。在老房子、廁所等地方的墻根土磚上,因年深月久加上地面長期潮濕,會生成一種似鹽非鹽的白色晶體,把它刮下來就是硝土。

當然,現在有了硝石礦,周勝富就不用辛苦巴巴地跑廁所了,而且效果和產量也要好得多。

第二道工序便是淋硝水。挖個淋硝池,底部和四壁不漏水,底面靠上些擔上一層木棍,木棍上鋪高粱秸稈打成的小箔,上面再鋪竹席。

池子的外面一端挖個坑,埋上一個大陶罐,讓池子裏的水能流到陶罐裏。準備工作做好後,在池子裏倒入弄碎的硝石礦,再摻進點草木灰,草木灰多少,看礦石的純度。

然後上面倒滿水,水會慢慢經過硝石礦一點點淋到池子下面,把硝石裏面的硝酸鉀溶解出來,流到池子外面的陶罐裏,呈現深色,這就是硝水。

檢驗硝石裏面的硝是不是全淋出來,可以拿一枚新鮮的雞蛋,放在硝水裏進行判斷。如果含硝的成分多,雞蛋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多,反之,雞蛋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少,如果雞蛋往下沉,那就說明可以停止淋硝了。

第三道工序就是熬硝。把深紅色的硝水倒進鍋裏,大火燒開後,改成小火慢慢熬,否則會溢出來,怎麽算熬好了呢?一把鐵鏟在鍋裏蘸一下,如果有比較濃的液體掛在上面,就說明火候差不多了,行話叫“掛鏟兒”了。

這時候鍋底也熬出了白色的鹽,把上面的硝水舀到陶盆裏,靜置一段時間再看,盆底盆邊就掛滿了白色的晶體,因上面沾著鹵水,純度低些,故稱“荒硝”。

中間黑紅色的水倒出來保存,這是“鹵水”,俗話說:“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說的就是這個鹵水。除了用來點豆腐之外,還可以當肥料用。

最後就是成硝。用濾布兜著荒硝,拿水反復沖洗之後,去掉水分,最後把硝包好放到一個盛滿草木灰的小池子裏,讓草木灰徹底吸幹裏面的水分。然後上鍋添水再熬,並加入少量的水膠,等到掛鏟兒了,停火,將液體淘到底小口大的鋼瓦盆裏,晾涼之後,扣出來,成為一個晶瑩透亮的硝坨,這就是成硝了。

之所以這麽復雜,其實說到底還是硝石礦含硝酸鉀純度太低,一些硝酸鈉需要用草木灰中的氯化鉀置換反應成硝酸鉀,這個,學過化學的馮雲山心中十分明白。

馮雲山說完方法,讓周勝富繼續試驗,他則琢磨如何加快聖兵行軍速度的問題,忽然聽到周勝富和幾名工匠齊聲歡呼:“聖王,出硝了!”

馮雲山連忙跑去一看,真的成功出硝?周勝富手中捧住一窩略帶淡黃色的火硝,一個陶盆裏,淺淺一底盆的硝粉。周勝富取來火鐮點燃樹枝,將手中火硝粉拋向火焰,轟地一陣爆燃。沒錯,真的成了!

看來幾個時辰的忙活沒有白費,試驗成功,證明方法可行,那就可以大規模生產了。

馮雲山讓周勝富不用跟隨他去桂陽,就此駐紮在硝石礦下面的溪邊,專門主持組建太平聖國的第一個制硝工場!人手方面,物資,均從寧遠調配,羅飛德協助。

安排好建制硝工場的事情後,馮雲山不再停留,在親衛的擁護下,直接往嘉禾方向追趕前面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