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

“馮公,王太尉走了?”

馮從義沖問話的會員點點頭,他記不清此人是誰了,只是有些面熟,“剛剛送走。”

“會首,王太尉走了?”

馮從義又點頭:“剛剛去車站送走了。”

從馮從義進門,到他抵達的會館主廳,百來步路,多少人的詢問都是有關王中正。

畢竟是從京裏退下來的大貂珰,手握兵權多年。眾所周知,他是韓岡在宮中的盟友,地位極高,功勞顯赫,有定策之勛,若非閹人之身,樞府都不在話下。現在到京兆府養老,自然是受到世人矚目。

前幾日馮從義率一幹商會大佬擺開宴席,款待王中正,許多會員沒有資格參加宴會,但也是關心的。

不過也僅止於關心。

真正了解王中正西來內情的成員,還是在主廳中。真正有資格與馮從義共議此事的成員,也都會在主廳中。

馮從義走進主廳,巨大的圓桌就在大廳中央。他環目一掃,圓桌旁的每一張座椅上,幾乎都已經坐上了人。

有商會成立以來就沒有離開過的金家,也有七八年前才進來的種家,但他們都是萬余商會成員的代表,還是商會的決策者。

當他們看見馮從義進來,紛紛站起身問好。

馮從義連連拱手回禮,一路走到他在圓桌離門最遠的座位上。

雍秦商會的總會館就在京兆府中,相較於商會的財力和勢力,修造於二十年前的會館,現在已經跟不上商會的發展,顯得過於局促。不過商會的成員們都沒有將總會館擴建的打算。

商人這個群體,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被打壓的對象,一向是秉持著悶聲發大財的想法。即使雍秦商會的勢力龐大,其中又不乏貴人,但絕大多數高層成員依然保持著低調。

如今並非是大會期,不過大部分理事都從全國各地趕回了京兆府。

“王太尉已經走了?”

當馮從義坐下,旁邊副會首探頭過來,問了一句同樣的問題。

“剛送走,說是要趁還有力氣走動,把關中寧夏隴右甘涼都繞一圈。”馮從義點點頭,依然心平氣和地回答,而且還多說了幾句。

副會首嘖嘖贊道,“此老可當真有閑情逸致。”

馮從義道:“好歹苦了幾十年,臨老了,出外走走,也不算過分。”

副會首直搖頭,臉上的表情,就像一個餓了三天的乞丐,看到一位身前擺了滿桌子菜,卻在叫著沒處下筷子的富人。

“兩鎮節度還叫苦,天下還有幾個不苦的人?!”

“還是苦的。”坐在這位副會首左手邊,是另一位副會首——雍秦商會中,總共有十七位副會首,三位名譽會首,這一位在副會首中排在第三——他露出神秘的詭笑,“想想這兩鎮節度,是拿什麽換來了。”

“換?”第一副會首先是一愣。

第三副會首笑問:“不苦嗎?”

第一副會首苦笑著點頭,“是苦,是苦。”

第三副會首見其點頭,得意一笑,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見馮從義輕輕敲了敲桌子,噠噠兩聲,他立刻就收起了笑容,正經起來。

“留點口德吧,他是我們這邊的人。”馮從義嘆了一聲,暗自搖了搖頭。

不管做了多少,閹人的身份,總很難得到真正的尊重。即使馮從義,在與王中正來往的過程中,也是覺得有些別扭。真不知道他的兄長是怎麽才能讓王中正對他心服口服。

王中正在京裏就聽韓岡的話,致仕出京後,依然是聽了韓岡的建議,準備在陜西多走走,多看看了。完全待不住,在京兆府歇了幾天後,就說要趁還能走動時多看一看關西的風土民情。

按他的說法,打算旅遊的不僅僅是在關中,還要去隴右,不過這要到幾個月後了。

王中正自己規劃的旅遊線路,他離開長安京兆府後,就要先去延州,從當年的羅兀城那條路,一路走到銀夏之地,然後再前往興靈。自興靈往蘭州有一條鐵路,就在黃河北岸,剛剛修起不久,而且鐵路總局正準備設計建造一座在蘭州跨越黃河的鐵路橋,以便那條路能直接接入蘭州城旁的另一條線路——不過這要好些年後了。

到了蘭州之後,如身體條件允許的話,王中正還會往河西走廊走一回,看看老朋友。馮從義從他那裏聽來,說是“玉門關外的風景,只在詩書中讀來,卻一直無緣一見”,王中正當年甘涼路也走過了,不過到了肅州就回頭了,沒有繼續向西往瓜州、沙州去,當然也沒有去遊覽過古玉門關。

等他從甘涼路回來,將會由蘭州走青唐線,經過隴西返回關中。

這一趟,就算是全程走馬觀花,也要兩個月之久。走得慢些,在路上就得停下來歇一個冬天,等回京兆府時,說不定就要明年夏天了。

馮從義對此很擔心,這一趟西北遊,莫說年歲如王中正這樣的老人,普通人在路途上奔波兩個月,也會大感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