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

李承之剛剛走進韓岡的公廳,就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屋外的陽光被屋檐遮擋,化不開的春寒登時就向身上襲來。

李承之看看腳底的地板,他敢打賭,如果拿溫度計來量一下,韓岡這邊跟他的公廳比起來,起碼冷了有十度。

“怎麽沒開地龍?”李承之問。

還沒到三月,除了窮人家,誰家會把暖爐、熱炕、地龍這樣的取暖設備給撤了?還不用說這裏是朝廷的衙門,日常開支都是走公使錢的賬。

“不都入春了嗎,暖氣蒸著總歸不舒服,就讓人停了。”

韓岡笑著邀請李承之坐下來,瞥了站在角落裏的堂後官一眼。

堂後官本是在宰輔們身邊服侍的親近人,也最會看人眼色,得了韓岡的示意,立刻出去讓後面的鍋爐房打開開關,給地板下的熱水管道送熱水。

“聽說相公家裏沒有裝地龍?”

“後面起居的地方都改裝了,婦人嘛,總是怕冷的。”

“別說婦人,男子又有幾個不怕冷的?能如相公你這般不畏寒暑,其實世間罕有啊。”

“也不是。開封這邊冬天終歸比不上陜西,從小就習慣了。另一個,這樣也能提醒自己,沒事多起來走動。太暖和了,人也會變懶。”

雖然對自己要求比較高,主要是注重養生,但後世的暖氣片,還是韓岡一直想要的。

鍋爐熱水暖氣片,這是日後北方過冬的標配。只不過要制造合格的供暖設施,最低標準,要一條不漏水的管道。

這個問題其實挺麻煩,不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單純不漏水的管道,用銅造,錫焊連接堵漏,比容易生銹的鐵管好得多,但成本太高了。

在韓岡眼中,對於有關民生的項目,可以普及到下層的技術,以及有發展性的技術才有價值。

但都堂衙門裏的地暖不是。成本太高了,普通富戶都用不起。全都是銅管錫焊,後面一個鍋爐房,為了安全,鍋爐房沖屋子的一面還是鋼筋混凝土。

而且都堂中的建築物,是自開始修建時,就確定了安排給各位宰輔的公廳,以及中書五房公事的公廳,都設置地暖,或者按此時的叫法——地龍。

其內部的結構,包括墻壁、天花、地板,都針對保暖能力,做了專門的處理。可以說,外觀看起來還是那樣,但結構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新式的建築了。

而老式的建築,想要改造地暖,就需要對房子動大手術。不然這些老式屋舍,冬天時想要與新式屋舍維持同樣的溫度,消耗掉的煤炭,至少要多出兩倍還不止,同時墻壁和地面,也會因為冷熱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而產生龜裂等損壞。

雍秦商會和福建商會的新會館,自然學會總部大樓,大圖書館新修的閱覽大廳,國子監圖書館,都在設計建造時,便把取暖問題考慮進來。而事後改造的建築物,只有皇宮內太後、太妃及帝妃們的寢殿。

至於私家,京師裏面也就幾十戶人家才設鍋爐房,安裝地暖。對於一般富戶,難道火炕就不行了?冬天上炕就坐,一樣舒舒服服的。普通人家,圍著暖爐同樣暖和,何必充門面?

因而現階段,韓岡是大規模推廣燒蜂窩煤的火爐,只因為可以普及。而不是推廣地暖這種奢侈品。

不過防暑降溫的改造,則是許多人家都用上了。用蒸汽機抽取井水,澆在屋頂上,就是最簡單的降溫辦法。

一到夏天,京城之中到處都是蒸汽機的轟鳴聲,越是富貴之處,越是吵鬧。一邊出著大太陽,一邊看雨落檐下,悠然自得的清涼之余,倒是要忍受蒸汽機的噪音,也算公平了。

韓岡公廳的鍋爐房一直在燒著熱水——他關掉地暖,也不是為了省煤——閥門一開,熱水一通,公廳內很快就暖和了起來。

韓岡和李承之聊過了地暖,聊過了新瓷盞,聊過了茶葉。喝了熱茶,感受到了腳底升上來的暖氣,內外熱力驅散了寒意,也終於說到正題上了。

“議政們回去擬定的預案,相公都看了吧……不知有沒有合相公心意的?”

“有付出就有回報,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只要方案能做到公道二字,又有誰能不服?”

韓岡把話說明白了,李承之心領神會,基本上跟他預測的一樣。

韓岡和章惇其實早有定見,一直不肯揭開底牌,就是要讓外面都看清了各種議案的問題,他們才將自己的方案給拋出來。只要稍作對比,明白了優劣,與會者會怎麽選擇,自然一目了然。

“那明天就上會議論了?”

韓岡點點頭,“早點結束也好。”

“因為遼國?”

“當然。”

李承之猶豫了一下,這種情緒對他來說很少見。但他還是問了,“相公,這一回當真把對遼的籌劃交給我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