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

“樞密太自謙了。軌道豈是太平時日派點用場?”折可大由衷地說道,“折可大雖是孤陋寡聞,但方城軌道還是聽說過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能運貨過山,哪裏像汴水,一年只有七八個月能派上用場,縱使隆冬時節可用雪橇車運貨,也至少有兩個月無法使用。”

“不一樣的。”韓岡搖了搖頭。

方城軌道那是國家的交通大動脈,幾乎跟汴水同級,而忻代鐵路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至少要連通到太原,同時還要保證通往遼國的商路暢通無阻。

從忻州到代州的軌道全線貫通,其中忻口寨和大小王莊是兩個關鍵性的節點。可只要不能聯通到太原,整條軌道的民用價值就幾乎為零。

不過一旦貫通之後,可以繼續向南修。繞行榆次,經過太谷、平遙,沿著汾河谷地,往關中修過去。也就是後世同蒲鐵路的線路,一路修到河中府,修到黃河邊的風陵渡——當然,這是日後的事了,短時間內還沒有建造和運營這麽長的一條鐵路的技術及管理能力。

至於往開封修就不用幻想了,要穿過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工程難度實在太大。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忻州到太原的這一段,要讓軌道越過赤塘關或石嶺關。

韓岡將一段話掐頭去尾,隱去一些不方便說的內容,向折可大稍作解釋,府州折家下一代的家主立刻就聽明白了。

斷頭路當然比不上能夠與大小道路交聯相通的通衢大道,從軍事上,輜重在軌道上能多走一點就是一點,到走不了的時候,那就下來換官道用人推馬拽。對成本和人力是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斷頭路也能將就用了。

但變成了民用之後,卻需要一路將人送到他們要下車的地方,不能在半途將人丟下來。否則就沒人會去坐。

“若是當真能連通到太原,商人肯定都會湧過來做生意,代州和忻州很快就會恢復元氣了。”

“商旅往來當然是好,不過民業以農工為本,戶口多寡才是重中之重。”

折可大點頭稱是。自古就只有說耕讀傳家,沒有說工讀傳家的。但如今太平年景,要是家中掌握了幾個作坊,不會比多開辟幾頃田差上一星半點。

“這一次,可大送了一批流民回來。接下來返鄉的還會有不少,有個一萬三四的戶口,差不多也就能先把代州的架子給撐起來了。”

“戶口要真有一萬三四倒是好了。雖說和議簽訂才過去一個月時間,但能回來的差不多都回來了。代州的戶口其實就剩下這麽多,能有萬戶就該謝天謝地了。河東民戶一向人口多,又不喜歡分家,一戶十幾二十口都常見。可現在再去算一算每戶的人口,差不多就跟好分家的江南差不多了。”

折可大雖不清楚河東的戶口詳情,卻知道府州的情況。在府州鄉裏,一戶三五十口都見過。而他折家,只算他這一支單立戶籍的,就有上百口之多。變成了江南三四口一戶,人丁上的損失實在是觸目驚心。而且他護送上千戶流民回代州,明白韓岡說的情況並非誇大不實。

“那樞密打算怎麽辦?”

“遷民實邊。”

韓岡不介意跟折可大這個武將多說一點政事,他也希望折可大背後的折克行能聽到一點。

河東這邊,要重建代州守軍。要支援神武軍的建設,要安排各地駐軍的移防。都要府州折家在一定程度上的配合。

為此,他之前已經去信府州了,讓折克行有什麽事可以放手去做,不用擔心遼人和朝廷的反應。這就是交換。

降敵後又反正的一部分舊代州軍,韓岡是準備將他們集中安排在忻州內地,不在戰略節點上的幾處寨堡。不打算處罰,但控制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這與廣銳軍不同,廣銳軍當年那幾乎是官逼民反,而這是降賊,性質完全不一樣。

而從遼國手中奪下來的神武軍,如果沒有足夠的漢人安居,那麽不需要幾年,依舊會變回遼國的武州。想要牢牢地控制住新生的神武軍,可用的核心人口必不可少。

“代州、忻州我是不擔心。但神武軍至少要三千戶口,而且還得是華夏之民,否則絕難安定。”

顧及折可大的身份,韓岡不用漢人,而用華夏之民這個說法。“諸侯以夷禮則夷之,夷狄近於中國則中國之”,折家雖是黨項人,但久服王化,早已可以算是華夏子民了。不像交趾,明明很多都是有著漢人血統,卻背離了中國,那便是“入夷則夷”的蠻夷了。韓岡在細節上的注重,讓折可大覺得很貼心。

“而且西軍也不能一直這樣沒名沒分地駐紮在神武軍。時間長了,軍心浮動,就不好辦了。”

折可大眨了眨眼睛:“樞密的意思是?”

“在神武軍的這一支西軍,連同家眷一起遷移過來,這樣就不用擔心軍心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