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郭鵬失去了僅有的半個知心人(第2/2頁)

為此,朝堂上爭議之聲頗大,不少人覺得這是諸葛亮在試圖撇清自己和鹽政弊端的關聯,用心險惡。

新的一輪政治鬥爭近在眼前,而這一切,郭鵬已經毫不在意了。

蔡邕的死像一個預告,開啟了隨他打天下的老人們逐漸離世的進程,短短數年,很多老臣相繼離世。

這個勢頭一經開啟,就絕對不會停下。

程昱沒了,沒過幾個月,田豐也沒了。

田豐比程昱年輕,但是常年在雲州那種地方工作生活,過於勞累,體質不佳,雖然之後調任洛陽,但是身體一直都不好。

興元八年年末,田豐染上疾病,未能治愈,病逝於洛陽。

這對冤家一個年初,一個年末,相繼離世,郭鵬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有什麽賬沒有算完,要趕著到那邊去算賬。

想了想,郭鵬也覺得好笑。

雖然他們都沒了,但至少在那邊,兩人不愁沒有人作伴,在那邊也可以繼續爭鬥,沒有他搗亂,兩人可以盡情的你來我往,鬥個歡快。

一定是這樣的吧……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一個人的死亡並不代表什麽,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不會因為少了誰就世界末日。

同樣發生在興元八年的還有郭鵬的兒子郭珩外出封國,以及羅馬內戰的正式開始。

羅馬內戰不是魏帝國可以幹預的,但是雙方都保持了理智,對於魏帝國的外交官員和商隊給與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護。

盡管如此,在羅馬內戰進行的這段時間裏,魏帝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然受到影響。

但是對此,魏帝國早已有了應對經驗,各方準備有條不紊的展開,加上對西蜀國和南吳國的貿易火熱展開,必然不會造成當年西北二州三府那樣的危機。

在郭鵬規劃之中,西秦國在鎮西都護府往西,哈薩克斯坦的西部,往西走能走到伏爾加河流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回旋余地。

有魏帝國一路往西的開拓,鎮西都護府的建設成功對於西秦國的建設還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一路往西出發去建國,可以通過西域的絲綢商路給予充分的支援和幫助。

而且郭瑾還有一些私心。

讓郭珩出發建立西秦國,除卻朝廷管理給與的支援之外,他一定還是需要很多其他的物資,要訂購的話,自然就需要通過西域的途徑。

如此,不僅可以把西北商業重新拉起來,還能通過稅收回點血,不至於總是把大量資金投給封國,而無法從封國身上得到什麽收益。

通過對郭珺建立的西蜀國的“援助”,郭瑾嘗到了甜頭。

他知道,郭鵬規定的無償援助之外,封國們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援助,這些援助不在無償援助的範圍之內。

需要的話,就算是親兄弟,也是要明算賬的。

大家做下來談生意,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嗎?

郭瑾把內廷相關官員派駐到西蜀國,通過和郭珺的直接聯系,敲定郭珺需要的各項物資,郭珺會用錢或者當地的一些礦產、特產來購買,魏帝國則負責用船只把這些物資運抵西蜀國。

如此一來,就實現了雙方的商業互通。

隨著郭珺不斷在印度大陸實現軍事勝利,不斷地戰勝當地土著、吞並他們的土地以擴大勢力範圍,他所擁有的財富也不斷增加,需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郭瑾和郭珺兄弟兩人就通過這種額外的貿易進行交流,郭珺的擴張紅利也有一部分被郭瑾吞下了肚。

郭珺那邊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戰爭獲取的大量土著青壯男女,所以很多物資也是用這些本地土著交換的。

一船一船的土著奴隸被運送到魏帝國參與江南大開發的辛苦勞作,一船又一船的物資也通過魏帝國的港口被輸送到西蜀公國,讓郭珺擁有更強的實力。

這是大家的雙贏,輸家是當地土著。

之後這樣的模式還復制到了郭瓊的南吳國,效果一樣很好。

南吳國有巨大的水利建設需求和毀林開荒需求,對猛火油和工程人才的需求很大。

除卻無償援助之外,郭瑾通過這兩點和南吳國做生意,做的也是風生水起,也能撈到很多勞動力回來。

當然,郭瓊目前還在起家階段,郭珺都已經在擴張階段了,還是和郭珺生意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