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2章 郭瑾的貨幣改革(第2/2頁)

現在諸葛亮終於掌握實權,還一下子就掌握了名義上向財政部尚書負責但實際上直接向皇帝負責的鹽務司,不由得讓人感到諸葛亮還真是簡在帝心。

不過此時此刻掌握鹽務司的工作,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大家都不太敢確定。

平常掌握鹽務部門,那自然是富得流油,值得羨慕,但是現在……

一個剛剛被清洗過的部門,必然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諸葛亮想做點什麽,恐怕沒那麽容易就是,一些想套近乎的人也不敢套近乎,生怕諸葛亮就是下一個被貶斥的倒黴蛋。

他們決定觀望。

但是郭瑾倒不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鹽務工作上。

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貨幣改革。

他想要完成貨幣改革很久了,這是他主導之下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績,他很想辦成。

郭瑾一方面關注著諸葛亮的工作,一方面緊鑼密鼓的開始籌備起了貨幣改革的事情,準備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發行三種貨幣——金幣、銀幣和銅幣。

通過常年累月的貿易積累和從倭島上發掘出來的龐大數量的黃金與白銀,魏帝國開始具備了發動貨幣改革的能力。

之前,由於嚴重缺乏貴重金屬,魏帝國只能以銅制五銖錢為法定流通貨幣,但是銅錢價格低廉,小宗生意來往還行,大宗生意來往,需要的銅錢數量就不是簡簡單單幾貫錢的事情了。

這實際上嚴重限制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很不便捷,於是民間商業交易之中又自發以蜀錦等貴重物品當做大額交易的【替代貨幣】。

但是這些替代性質的大額貨幣都有貶值的風險,很可能拿到手的時候還是完好無損的,下一次交易之前就破損了。

一旦破損,商人的利益就會平白無故受到損失,問題真的很大。

所以魏帝國的商業貿易長期以來都被大面值貨幣不足的問題困擾著,稅收始終上不去,聊勝於無。

直到西域商路打通,魏帝國開始直接和貴霜等國開始貿易,發現他們使用金銀貨幣進行大額貿易,便有了學習他們進行貨幣改革的想法。

歷經郭鵬多年積累,不斷地從貴霜、安息和羅馬等帝國吸取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儲備,到郭瑾統治時發現的日本銀礦的積累,還有蜀道和大運河兩大工程的完結……

於是在興元五年,魏帝國進行貨幣改革推動商業進一步繁榮的時機已經到了。

興元五年八月初,皇帝郭瑾下令組建一個錢幣司,掛靠在財政部行政規劃之下,又組建了一個貨幣改革小組,開始就貨幣改革的事情進行討論和籌備。

小組成員有內閣首輔和負責財政這一塊的群輔,還有財政部的部分官員,以及內廷東廠方面的負責人蘇遠和其他幾名管錢的宦官,大家一起拿主意,一起決策。

魏帝國的經濟也是兩套班子,以國庫為中心的內閣、財政部班子,和以內庫為中心的內廷東廠班子。

兩套班子時而合作,時而也有不對付的事情,打打口水仗是常有的事情,不過總體還是平穩的。

郭瑾繼位以後,在內廷的經濟問題上,東廠廠公越發的有發言權,不僅是天下開礦事務屬於東廠管理,兩支皇家商隊也被交給了東廠管理。

東廠廠公已經是皇帝本人的金融顧問了。

因為掌控著內廷的財務管理權,所以很多時候東廠廠公也會作為內廷的代表出面和朝廷協商問題,儼然是一個很有權勢的身份。

也就是對上有審計權的內閣首輔的時候會有點發憷……

但是對上內閣首輔會發憷的人也不止東廠廠公一個。

蘇遠,這個太上皇郭鵬身邊的貼身大太監,顯然已經走向了屬於自己的巔峰,在魏帝國的金融層面有了很高的發言權。

對此,朝廷裏也有人感到不滿,覺得這涉及到了宦官幹政的問題,但是作為皇權伴生物的內侍宦官,朝官是拿他們沒有辦法的。

對於貨幣改革的事情,大部分人還是持贊同態度,所以郭瑾順利搭建起了這個改革小組,準備以此為中心計劃好貨幣改革的一系列步驟,盡快完成。

在落實執行的時候,內閣首輔曹操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