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4章 搖扇子的諸葛亮(第2/2頁)

諸葛亮由此認為不宜輕動警隊,盡量去對話、談論,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大家做一做妥協,不要做那種強行損害民眾利益的事情,那對於官府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

要吸取前漢之所以被魏取代的經驗啊。

錢益表示支持,警隊確實不宜輕動。

當然,他是覺得一旦讓刑部牽扯進來,免不了諸葛亮事後的一陣麻煩。

不用錢益說,北庭都護府刑部的分部郎中孫不棄也不是很願意在這種事情上和諸葛亮鬧得不愉快。

他和諸葛亮雖然沒有私交,但是在公開場合的聚會上,他對諸葛亮的印象很好。

出於這種印象,以及諸葛亮背後的勢力,諸葛瑾,還有張昭,那於公於私,他也更加願意和諸葛亮合作,而不是對抗。

他當然也是想要回到中央去做官的。

隨後,在商人聯合會議召開之前,諸葛亮召集都護府內主要官員和中央分部的官員們在一起開了個簡短的會議,會議上確認了不用暴力、堅持使用談判磋商的手段達成目標的方針。

諸葛亮要求全體官員都拿出十二萬分的精神,做好從今天開始直到危機結束都回不了家的準備。

錢益和孫不棄都表示支持諸葛亮。

有了中央重要部門官員的支持,諸葛亮的腰杆就更硬了。

於是官員們很快就這個問題達成了一致看法,決定按照諸葛亮的方案和需要溝通的商戶進行溝通,把他們全部召集到了都護府。

一時間,整個它乾城內風起雲湧,很多商戶被叫到都護府內開會,且不知道是怎麽回事,聚在一起人心惶惶,躁動不安。

諸葛亮很快就出現了。

看到諸葛亮熟悉的身影出現,商人們都安靜下來,等著諸葛亮的發言。

諸葛亮和往常一樣手上拿著一把扇子,一臉的平靜。

明明現在天氣還挺涼的,但是他卻始終拿著扇子搖啊搖啊。

整個北庭都護府的人們都知道諸葛都護不分寒暑手上都拿著一把扇子搖啊搖啊。

也不知道諸葛亮到底在想些什麽。

扇子這東西,早些時候只是江南那一片比較盛行,北方還不怎麽盛行,除了統治階級用扇子當做彰顯身份的禮器之外,民間不怎麽使用。

後來郭鵬大軍南下消滅江東孫吳政權,從江東帶回了不少東西,也帶回了不少風俗,比如使用扇子的風俗。

江東氣候比北方更熱,夏日則酷暑難耐,扇子作為引風遮陽的好工具就得到了士人們的熱愛,江東士族廣泛使用扇子避暑。

當然說起這扇子的廣泛使用,魏帝國如今名義上地位最高的大臣——司徒蔡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

他早年在江東避禍十年,養成了用扇子的習慣,回到北方之後也沒有拉下這個習慣。

他雖然沒什麽權勢,但是地位很高,是文壇宗師級領袖。

接待客人的時候他總是手持一把羽扇搖啊搖啊,很快就被一群附庸風雅的人給模仿,配合著魏帝國攻占江東的歷史潮流,這個習俗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始盛行。

再往後郭鵬把扇子定位為大眾消暑用品,除特制禮器之外,小體型羽扇、毛扇則允許民間自由生產、消費、使用。

於是直至如今,盛夏酷暑時節人手一把扇子搖啊搖啊,已經不是什麽稀罕的事情。

但是像諸葛亮這樣不分寒暑總是拿著扇子搖啊搖啊的人,還真是不常見。

照理說諸葛亮成長在江南荊州,習慣用扇子也不是什麽特別的事情,可他在寒風瑟瑟的時候也拿著扇子,平時外出也是扇子不離手,這就不免讓大家浮想聯翩。

這是個什麽情況?

有人詢問諸葛亮,諸葛亮也是笑而不語。

而且諸葛亮在思考的時候習慣性地會搖扇子,身邊人都知道,只要諸葛亮開始搖扇子,那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對策。

他總是能思考出妥善的對策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身邊人一看到諸葛亮在搖扇子,心裏就莫名的安定,因為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在想辦法。

等扇子一停,那就更有底了,這意味著諸葛亮已經想出辦法了。

現在諸葛亮就在搖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