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 生產力不提高,教育就是無根浮萍(第2/2頁)

沒糧食吃的話,命都沒了,還要什麽命運?

吃飯才是大家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生產力不提高,農業技術不提高到極限,教育就是無根浮萍,風一吹,就沒了,勉強建立起來也無法存在。

目前來說,現在維持的這個局面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通過豐厚的糧食儲蓄,用一頓免費午飯換取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退讓,讓更多的幼童入學讀書。

哪怕不能學滿五年,哪怕只是學個一兩年,那也算是文化人,不是文盲了。

這樣廣設學校招募學生入學,號召大家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培養大家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的習俗,鞏固科舉考試的重要地位。

那麽就算他死了,科舉考試這個制度也無法動搖。

他在這十個縣視察,觀察正在建設之中的縣學學堂,親自要求縣令提交本縣內未入學適齡幼童的名單,劃定標準讓縣令操勞去,辦不到的,等著撤職。

除了監督這一類事情,郭鵬也在學部頒發了建立武學體系的一些想法和要求。

他要求地方上建立地方武學,和中央武學——首陽山講武堂建立聯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武學選拔生源的流程。

由於軍官人數和行政官員人數存在客觀上的差異,更新換代也沒有那麽快,武學的數量並不像文學那樣需要那麽多。

每個郡設立一所武學,集中學習、選拔,定期擇其優秀者送往首陽山講武堂深造,其他武學學生通過一些選拔考試之後也能直接進入軍隊擔任基層軍官。

因為人數相對較少,武學從建立開始就能進行階梯式教育的模式。

地方武學學的是一回事,中央武學學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從不同的武學進入軍隊之後,未來的前途和升遷模式也會有所不同。

軍隊到底還是強者為尊的世界,越強,地位當然越高。

至於未來的強兵練兵之路,在魏帝國周邊本身的敵人被掃滅殆盡之後,郭鵬覺得有必要把這些軍隊外派出去,到他的兒子們開拓的新領土上去協助作戰,順便積攢實戰經驗。

一輪一輪的更換,一輪一輪的派遣外出,這樣的模式或許在未來是可行的。

這個要在之後和郭瑾商量,軍隊始終還是要有實戰經驗,訓練再精良,沒有實戰經驗也不行。

視察了洛陽周邊的十個模範縣之後,郭鵬總體上感覺比較滿意,能在這十個縣裏看到未來。

於是他放心的離開了洛陽,踏上了西去的路途,越過廢棄的函谷關,通過潼關,進入關中地區。

上一次來到關中地區還是當年討伐涼州軍閥集團的時候,也是郭鵬親自作為軍事統帥打的倒數第三戰。

後來就是漢中之戰,再往後就是討伐鮮卑的戰爭,從那以後,郭鵬就再也沒有登上戰場打仗了。

關中地區郭鵬是很久都沒有來過了,粗略的算一算,也得有十多年,登基之後就沒有親自來過關中,沒有踏足過曾經奮戰了半年多的土地。

當初為了給慘死的劉協“報仇雪恨”,郭鵬率領大軍一路平推八百裏占據關中,剿滅第三代涼州中央政權,毀滅了涼州軍閥集團。

他基本上摧毀了涼州軍事集團內部可以摧毀的一切,把殘破凋敝的關中從死亡線上挽救了回來。

當時的關中那是真的慘兮兮。

從董卓西遷長安開始,連著好幾年,關中就沒有好過。

被董卓摧殘,被李傕郭汜摧殘,又被張濟段煨摧殘,接著遭到郭鵬和涼州聯合軍的戰火蹂躪,加上董卓亂鑄小錢攪亂經濟秩序,關中的生產、經濟徹底崩潰。

到最後,關中的千萬人口折損殆盡,不是跑到涼州就是跑到漢中、益州,或者往荊州避難去了,要麽就是被殺死、餓死。

郭鵬占據關中的時候,統計出來的總人口也不到百萬,為了恢復關中的生產和經濟,郭鵬廢除董卓小錢,將之回爐重鑄為標準五銖錢以穩定經濟。

又從關東地區大規模移民,抽調關東各州人口豐沛地區的人口填補關中人口空缺,派遣基層官員奔赴關中組建屯田農莊恢復生產。

如此,才把關中從奄奄一息的境地中拉了回來。

沒有郭鵬的輸血政策,關中就會變成第二個涼州,殘破、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