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4章 太上皇的大手筆(第2/2頁)

這樣的變革一旦產生,自然會對商業產生極大地促進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就意味著帝國有錢了。

黃金白銀的價格自然遠遠貴重於銅。

雖然不知道量究竟有多少,但是從太上皇居然有底氣把教育這種燒錢的事情下沉到縣一級別,很顯然就能看出,這一波帝國可以從中獲取多大的利益,得到多少黃金和白銀。

看起來,這也是很早就決定的事情。

之前沒錢,有些人還能陽奉陰違,現在有了錢,太上皇就要到處巡查,看看有沒有陽奉陰違的陰陽人,一波拿下。

搞不好,這又是一波大清洗。

只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郭鵬真的可以從海外搞到那麽多的黃金白銀——那得是多大的礦產啊。

而且還直接成為了魏國皇室的私有財產,不準其他個人或團體伸手。

要人老命了這是。

魏帝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其實並不太快,主要原因就在於帝國的銅錢數量不夠。

缺銅,所以五銖錢的鑄造速度遠遠根本上社會財富生產出來的速度,以至於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意義上的通貨緊縮。

魏帝國執行糧本位的經濟制度,糧食和銅錢掛鉤,但是隨著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升,銅錢產量卻沒有跟上,所以這些年的糧價正在不斷走低。

雖然不是年年豐收,氣候也不算多好,但是魏帝國的農業制度和大力修繕水利、打擊蝗災、制造糞肥的行動也確保了農業生產的基本盤。

所以就算氣候不好年景不好,魏帝國的糧食生產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這就導致魏帝國的糧食儲量日漸增多,市場上的糧食存糧也日漸增多,不再緊缺,糧食多了,就直接導致糧價連年走低。

人們對糧食的需求是比較恒定的,因為這屬於必需品,就算糧價降低,市場對於糧食的需求也不會有多少增高,並不能起到調節的作用。

這一現象的出現也是郭鵬從延德七年就開始去日本找黃金白銀的原因。

通貨緊縮不利於經濟發展,尤其在這種糧本位制度下。

本來魏帝國就持有大量存糧,而存糧只要儲存得當,十多年也還是可以吃的。

所以在和銅錢掛鉤的情況下,糧價必然一路走低。

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不強,而主要消費品就是食品,而非其他的商業產品,他們眼中所看到的物價基本上等同於糧價。

這樣的情況只會進一步讓普通百姓認為錢更加值錢,所以不樂於把錢拿出來消費,而是儲存,這只會進一步增強通貨緊縮帶來的影響。

通過財政部的統計,郭鵬意識到了這個現象的發生,這是這個時代很多國家都沒有遇到過的情況,也是很多國家都沒有那個命遇到的問題。

因為只有帝國安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在缺少金屬礦藏的國家裏發生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這甚至可以算作是財富病。

社會財富大於貨幣的價值,多麽幸福而又煩惱的財富病。

只要能讓國家恢復和平,只要能解除他們身上的枷鎖,他們能爆發出多麽強大的生產力啊……

這種幸福的煩惱,魏晉南北朝是體會不到的,連隋唐王朝都沒有怎麽體會到,郭某人卻帶領魏帝國體會到了。

當然了,雖然這很幸福,終究也是個煩惱。

所以郭鵬很早就指示財政部設定了糧食收購價,某地糧價如果過低,那麽當地倉儲部門就要用糧食收購價從農民手裏購買糧食,並且運入倉庫內存儲。

算是多少維護一點農民的利益吧。

另一邊,通貨緊縮限制了商業進一步的發展,雖然有絹布、絲綢等價格較為昂貴的等價物誕生,但是畢竟不能和天然是貨幣的黃金白銀相比。

一旦魏帝國有了足夠數量的黃金和白銀,必然可以解放商業發展的部分限制,讓商品經濟極大的繁榮起來。

而這就需要魏帝國的商稅制度和稅務部門進一步加緊對商稅的收割,還有定期定量豪商巨賈進行定點打擊——

說穿了,封建時代,豪商巨賈就是皇家飼養的豬,只要夠肥,就可以宰。

或者有了什麽不一樣的心思,想玩土地兼並,那麽就算不那麽肥,也可以宰。

又能平民憤,又能安撫一下紅眼病,還能賺吆喝,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