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犁庭掃穴政策(第2/2頁)

這一次,魏帝國從西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東北方面軍四個方向展開最後的裁軍行動。

最終裁除軍隊七萬一千三百二十九人,保留陸軍精銳三十萬整,和海軍三萬人。

裁掉的七萬一千三百二十九名士兵全部散入地方,進入雲州、交州、平州、漠州和西域等地區,擔任地方基層官員和軍事教官,建立魏帝國的基層政權,以此成為魏帝國在當地的統治基石。

剩下最後三十三萬精中選精的、在二十年戰火磨煉之中存續下來的精銳中的精銳,將成為偌大的魏帝國的軍事基石。

本來郭鵬是打算只保留二十萬的,但是後來一看國家領土擴張太大,二十萬種子不夠用,就咬咬牙,保留了三十萬陸軍和三萬海軍。

一波大裁軍之後,郭鵬手中有錢有物,完全以軍官的水準精練這最後的三十三萬魏軍精銳,用他們搭建了魏軍的骨架和精神。

之後隨著廣泛的義務兵制度在地方的推行和執行,一波又一波年輕人應征入伍,組成了魏軍的血肉身軀。

三十三萬魏軍精銳除了駐紮在中央京畿地區的十八萬衛軍精銳之外,全都分布在各地。

原有的大營建制被完全取消,更換為了新的大營建制。

漠州設狼居胥山大營,駐守一萬騎兵,夏侯惇的駐地和漠州的行政中心就設在這裏,坐鎮北疆。

平州則在扶余國故地新築長春城,平州刺史府就設置在這裏,這裏也設置了長春大營,軍隊就在這裏,也駐守一萬騎兵。

雲州設永昌大營,在永昌大營駐軍兩萬。

交州交趾郡設交趾大營,駐軍一萬,看守南大門。

西域三個都護府,北庭,安南,鎮西,北庭和安南各設置一個大營,駐軍一萬,鎮西都護府設置一個大營,駐軍兩萬。

海軍則在朝鮮、青州、揚州、交州和台灣島設五個主要海軍基地,分別駐守部分海軍船只、士兵。

剩下三萬精銳則廣泛的安排在了內地的各戰略要地、礦產重地、糧倉重地、大運河要沖等地區,不以大營為編制。

魏軍編制在郭鵬這一波大裁軍之後也進行了更新換代。

仿照戰國時先例,把【軍】定為最高戰術單位,一軍下轄五千作戰部隊,統領軍級單位的都是將軍。

軍下面有【師】,一般一個軍設兩個師,各轄兩千五百作戰部隊。

師下就是營,一師轄五營,一個營為五百人的作戰部隊。

營下還有隊,一營轄五隊,一隊為一百人的作戰部隊。

以此形成規範,將早期和全面戰爭時期略顯混亂和並不完整的軍隊層級徹底規範,打散,重組,對軍隊進行了一次大改組。

這次改組就在延德十年進行,標志著魏軍進入了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