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科舉考試就是這樣改變人生的(第2/2頁)

學生基數大起來,人數多起來,一切就由不得士人們說三道四。

哪怕他們還懷著回到以前的想法,也不可能了。

必須要多辦幾屆科舉考試,辦的越多越好,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科舉考試搞成慣例,搞成不可動搖的鐵律,讓科舉出身的官僚成為主流。

先一年一屆消化存貨,等之後人數恢復正常了,就能變為三年一次科舉考試,恢復正常。

延德八年四月上旬,科舉考試錄取名單正式對外公布。

滿場考試之中,報名參與的考生近九千人,而錄取人數達到了一千二百人,其中文舉錄取八百人,武舉錄取四百人。

錄取者的名單已經張貼在了洛陽皇宮外的大廣場上,和公開的標點版本五經正文放在了一起。

錄取者統一分為一甲二甲和三甲三個档次。

一甲只有三人,二甲有一百人,三甲是剩下的所有錄取者。

其中,自然是一甲最優秀,二甲次之,三甲更次之。

按照皇宮之前流傳出來的消息,三個档次被授官和日後的晉升途徑都會有所不同。

簡而言之,成績越好,授官越好,未來的成就也會更高,升官也會更加容易。

這倒也符合考生們的心理期待。

要是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待遇一樣,那考好考差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而且文武雙舉的前三名都能得到皇帝陛下的接見和親自設宴,並且還能享受到一次名為【禦街誇官】的儀式。

據說這些都是之前那一次論才大典留下的規矩,被皇帝拿回來重新使用,看起來皇帝對於這樣的方式非常喜歡。

聽人說,那個時候論才大典的第一名狀元諸葛亮現在已經是敦煌郡守的職位了,實打實的兩千石。

士子們的心中多少有些不忿,因為這本該是單獨屬於他們的權勢和資格,但是現在,卻要和寒門子弟還有那幫泥腿子一起競爭。

競爭就競爭了,反正也爭不過,不還是被我們士人壓了一頭?

所以說這些事情都挺無聊的,他們考得再好又能如何?

當然這種話他們不敢說出來,連最春風得意的狀元郎馬謖都不敢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