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為呂凱“報仇”(第2/2頁)

南匈奴也好,鮮卑也好,羌人也好,烏丸人也好,還有遼東的高句驪、三韓等等,都被魏帝國采取了這樣的方略進行同化。

不僅可以增加人口,還能增加社會建設,讓魏帝國一攬子大工程擁有了大量的數量足夠多的勞動力,且價格極為低廉,還不用擔心因為過度使用而造成的民變。

因為使用的壓根兒也不是魏國子民,而是戰爭奴隸。

打從知道這裏藏著一百多萬外族人之後,郭某人就非常高興,覺得蜀道大動脈的南中段也有了可以大規模使用的勞動力了,未來南中的開發建設也能很好的使用上。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永昌郡都必須要拿下。

博南縣、比蘇縣、嶲唐縣都已經亂了套。

當地的縣長和政府官員死的死逃的逃,縣城不是被占據就是空無一人,魏軍沒費什麽勁兒就占據了縣城,然後打敗了進占縣城的賊人,又在城池周邊大規模掃蕩。

這一波掃蕩之後,這幾個縣城周邊的叛亂力量也差不多覆滅了,剛剛集結起來到處流竄打劫的叛軍根本不是魏軍的對手。

倒是當地的漢人把魏軍當做了救命恩人,團聚在魏軍周邊,使得魏軍很快得到了當地漢人的擁護和支持。

三月底,樂進統兵抵達了不韋縣,在不韋縣北二十裏處擊潰了永昌郡的叛亂賊軍一萬余人,斬首三千,俘獲敵酋,予以處斬,然後進取不韋縣。

很可惜,不韋縣被燒殺搶掠一番,已然成為廢墟,樂進深感可惜,然後繼續進軍,進一步驅逐了呂凱死後的各族叛亂賊軍。

永昌郡西部和南部,生活著大量外族人口。

如閩、濮、鳩僚、裸濮、僄越等部族,還有一部分來自身毒國的人口也居住在永昌郡南部,各有十幾萬或數十萬不等的人口。

這些地方大多是深山老林,是這些外族人口的聚居地。

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文明和生產,和平時期會用自己的特產和不韋縣周邊的漢人做交易,也會繳納一定的貢賦以求平安。

不過當戰亂時期,大家紛紛化作賊匪,四處劫掠,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整體而言也是相當的混亂,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沒有一個共同的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