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章 讀書改變命運(第2/3頁)

讓他們意識到沒有印刷術,光靠手抄,文化傳播的速度還是太慢,庶人難以依靠數量上的優勢碾壓士人存在。

所以到時候,就算朝廷推行了科舉,士人還是占據絕對優勢。

這樣的局面一時半會兒是改不了的。

穩一陣子,別讓他們過於緊張,先讓他們自己也接受並且習慣科舉考試的存在。

只要士人還能繼續掌握權柄,未來郭某人死了之後,士人們想做些什麽,還是很簡單的。

依靠這樣的心裏優勢,這幫人還能繼續用,還能繼續發光發熱,直到科舉制度能培養出第一批真正來自底層的人才出來。

之後,郭某人開始應對遲來的地方反彈。

地方郡守級別人物裏,出現了一些明確反對科舉制度的聲音。

他們無一例外都認為科舉制度不能取代察舉制度,否則會動搖民心。

屁的民心。

對此,郭某人從一些優秀的縣令和優秀的內閣官員之中選拔出了一批他們的替代者。

無一例外都是寒門子弟和黎庶子弟。

第一位擔任兩千石郡守職位的黎庶子弟也誕生了。

他叫做王超,豫州人,之前擔任了雍州京兆尹藍田縣的縣令。

很快,洛陽周邊河東郡、河南尹、弘農郡三地的郡守首先被郭鵬下令撤職。

於是王超被郭鵬走吏部直接任命為弘農郡太守,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出身泥腿子的兩千石郡守。

對此,朝中基本沒有議論之聲。

怕了。

接著,兗州的潁川郡,荊州的南陽郡和南郡,徐州的廣陵郡,青州的東海郡等十多個郡的郡守被郭某人直接撤換。

更換為少量士人子弟,和大量的寒門、黎庶子弟。

這一波撤換換上了五個出身黎庶家庭的黎庶子弟,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四十歲——

沒辦法,起步晚,都是跟著郭某人的發跡而走的,還在村鄉來來回回七八年,在太學還待了兩三年,一直等到郭某認為他們打開上升渠道。

他們能在這個年齡階段成為兩千石的太守,已然創造了歷史。

不過有了之前黎庶官員大舉進入中央朝廷各部門任職的前例,就算他們擔任兩千石,也沒有誰能說個不是了。

能在心裏表達反對和抗議已經是經過嚴酷鎮壓的士人們最大的勇氣體現。

郡級下轄縣一級別的政府裏絕大部分都是寒門官員和黎庶官員,郡太守除了行政權之外並不掌握其他權力。

所以郡一級別的人事變動完全沒有動搖到魏帝國的行政根本,很順利的就被撤換掉了,沒有掀起什麽波瀾。

他們當然也不要想學著東漢末年的那些前輩們一樣動不動起兵勤王。

州一級別的封疆大吏們的反應才是郭某人相對重視的。

而州一級別的官員裏,郭某人自然也是有基本盤的。

比如兗州刺史郭瑞,漠州刺史夏侯惇,益州刺史滿寵,青州刺史糜竺,冀州刺史韓浩等等,這些都是絕對不會坐歪屁股的。

所以他們也在第一時間上表表示支持科舉制度取代察舉制度。

然後就是郭氏故吏的那群士人刺史,郭某人親自提拔的涼州刺史毛玠,雍州刺史陳宮,平州刺史魯肅,揚州刺史顧雍等等。

他們雖然是郭氏故吏,但也有士人的身份,若反對這樣的提議,郭某人並不會覺得奇怪。

只會認為他們的政治覺悟不夠高,不能繼續擔當重任。

他們似乎都明白了皇帝的內心,所以並未讓郭某人覺得失望,在那批郡守大舉反對科舉制度運行的時候,選擇了支持。

對他們這群高官來說,擔心失去現在的既得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心理,其他的想法都要位居其後。

好不容易在郭魏政權中爭取到了那麽高的地位,得到權力,卻要因為和皇帝唱反調而失去,未免有些不值得。

話雖如此,失去士人的身份優勢也是一大顧慮。

所以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皇帝——畢竟權力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權力和地位,只有士人身份,也未必算什麽好處。

當然更關鍵的在於,他們的權力也不完整,比起洛陽的那群士人們可以用罷工罷學來威脅皇帝,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更少。

他們和那群猶豫不決的郡守們一樣,應該為自己的猶豫不決和最終表態支持感到慶幸。

因為很快,郭某人出動洛陽禁軍將五千多鬧事士人一網打盡的消息傳遍了天下。

嚇壞了不少人。

五千多士人啊!

皇帝居然真的……

五千血火之中磨練出來的皇帝直屬黑甲禁軍直接出動,衛軍直接封鎖整個洛陽的全部城門、坊門和街道。

據說那一日黑甲禁軍追著那些士人滿洛陽城跑,追上就打,往死裏打,據說這一波打死了不少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