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皇帝在沉默中撕毀一切政治契約

高層官僚不分屬性的這一次表態,對於外界的抗議是非常沉重的一擊。

因為這至少可以證明皇帝身邊的核心圈子並未動搖,而是一直都團結在皇帝身邊。

為了支持皇帝,高級官僚們甚至可以忽視士人與非士人的身份屬性。

正在努力呐喊努力爭取的士人們感覺自己的遭受到了背叛。

他們以為可以帶領他們獲取勝利的士人官員們居然背叛了他們,轉身投入了皇帝的懷抱之中。

這算什麽?

他們的抗爭難道什麽都沒有爭取到?

皇帝不僅沒有妥協,反而還要更進一步,徹底走到他們的對立面上?

這是真的?

沒當官的士子們一陣迷茫和痛恨,而那些已經做了官的,甚至還擔任了一些領導職位的,則是大驚失色。

他們立刻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商討這件事情未來的走向。

他們紛紛疑惑為什麽那些士人出身的大佬可以接受這樣的情況,明明一旦廢棄了察舉,那些大佬們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失。

這些人就是層次不夠,他們不懂,如果那些大佬不接受皇帝的要求和給予的好處,就會失去一切。

人就是這樣,擁有的越多,越害怕失去,越想要更多。

越有,越想要,越害怕。

上層士人官僚和底層的這些中下級官員還有沒當官的士子們的處境還有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上層官僚們易於妥協,只要皇帝能給他們一些承諾,一些讓他們能放心的承諾,他們並不介意站在皇帝這邊,對自己的同僚痛下殺手。

中層官僚們更加搖擺一些。

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顧慮更大一些,想要權力,又舍不得便利的進身之階,在二者之間反復橫跳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下層官僚們就頭鐵多了,年輕,火氣大,暫時看不到上升渠道,也不擔心什麽別的,反正再怎麽也不會失去士人這個身份。

太學士子們更是覺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只有滿腔熱血。

這四方面其實很難相互理解,因為彼此的利益訴求完全不同。

而郭某人卻知道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忍耐了很久,把想要跳出來的人都給忍出來了。

然後,強迫易於妥協的中上層和上層官僚們妥協,帶動妥協的浪潮,一舉分化抗議的力量。

在上級官僚們的要求和警告之下,抗議群體中的搖擺分子們舉棋不定,左右為難,最後有相當一部分老老實實回到了官署辦公。

這樣的呼籲進行了三次。

皇帝下了三道聖旨,一道比一道語氣強烈,一道比一道要求急切。

官員們的呼籲也更加急切,措辭用具更加緊迫。

一共三次。

盡管魏深、屈楚、齊遠、馬邈等人大聲呼籲大家不要半途而廢,覺得那只是皇帝最後的掙紮,皇帝很快就會妥協,可依然擋不住那些想要離開的人的行動。

然後皇帝的殺招又來了。

限期之內回到官署的人,只要上面有空閑職位的,全部都得到了升職,上面沒有空閑職位的,就調任其他有空閑的上層職位。

升一級的,升二級的,最幸運的幾個家夥直接從一司主事升級到了郎中,摸到了侍郎的門檻。

這還不算,不知道從什麽地方來的一批人,穿著中央朝廷的官服,拿著吏部簽發的任命文書,把那些空缺的中央朝廷內的下層辦事官職全部承擔起來了。

有一個算一個,但凡是有空缺的職位,這群人全部填上了。

全填上了。

魏帝國加強中央集權,洛陽官員數量超過四千,除卻三成寒門官僚之外,剩下七成,近三千官員都是士人出任的。

這一波動亂,士人官僚的百分之八十明確參加了抗議行動,兩千多士人官僚為了表達強烈的抗議而罷工,使得中央朝廷部門遭遇劇烈動蕩。

然後這種動蕩就結束了。

因為他們被整體置換取代了。

那可是兩千多職位。

當一臉懵逼的吏部士人長官們詢問他們是從何處來的時候,他們直接交代他們是從地方上來的,來自於各地基層政府內,出身是泥腿子。

僥幸學習了認字,當過村長、鄉長,後來到太學深造,然後回去歷任縣級職位和郡級職位,這一次是被朝廷直接征召來的。

然後所有人都知道了,皇帝從地方找了一群泥腿子到中央來填補空缺。

也對,中央朝廷也有大量低級的小官兒,跑跑腿,辦理一些簡單的事情,寫寫文書,管管卷宗,並不需要多麽高深的政治水平。

高深的決策自然由最高決策層進行,他們只需要傳達,記錄,辦理,聽命令就可以了。

這些官兒,其實只要有基本常識,能識文斷字,稍微歷練一下就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