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司馬懿眼中所看到的(第2/3頁)

一定的!

司馬懿看到的就是這些。

而此時此刻,遠在洛陽城之中,郭某人眼中所看到的,則是激烈碰撞的未來。

為了盡快為魏帝國架構起一個完整的骨架,為這個帝國規劃好日後前進的路線,郭某人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而他眼下正在籌備的事情,就是北伐草原的事情。

北伐草原這件事情宜早不宜遲,不能給鮮卑人太多休養生息的時間。

魏軍需要一舉殺入草原,蕩平所有鮮卑人,徹底掃平草原對中原的威脅,然後打造畜牧經濟區以長久掌控草原。

如此,趕在小冰河全面來臨之前消滅掉北方的威脅,然後集中全力應付小冰河帶來的威脅。

消滅掉了北邊的鮮卑之後,魏帝國未來最大的隱患也就不復存在了。

當年檀石槐時期鮮卑給東漢帝國帶來的威脅和影響真的是非常之大,要不是檀石槐死得早,後代和連又非常無能,當時的鮮卑大帝國是真的有威脅中原政權的實力的。

而這一切,也是東漢帝國自己造成的。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鮮卑作為匈奴的仆從軍跟隨匈奴侵擾邊境,由此,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

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漢明帝章帝時代,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匈奴對他們的壓迫。

而後,直到漢和帝永元三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這才趁機占據了大草原,逐漸發展壯大。

郭某人一直都認為竇憲北伐北匈奴在戰術上獲得很大的成功,使得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一起成為漢民族軍功頂點,但是在戰略上,這是一次重大失誤。

這場戰爭直接造成了鮮卑的崛起。

稱帝以後,郭鵬抽空閱讀了東漢政府官方藏書裏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更加明確的認定這場戰爭就是一次戰略上的誤判。

竇憲力主北伐北匈奴根本就不是出於什麽軍事目的,而是一次政治上的冒險。

因為竇憲與竇太後寵臣劉暢有仇,派人刺殺劉暢,並且嘗試嫁禍於蔡倫,結果事情敗落,被囚禁在宮內。

為了保住性命,保住權位,竇憲已經別無選擇。

竇太後當然也不會真的就放棄自己家裏優秀的後代。

再怎麽寵幸劉暢,太後執政當然要靠外戚,要靠血脈後代。

所以竇太後生氣歸生氣,可還是要保住竇憲的。

但是竇憲這個事情做的實在是太囂張,刺殺仇敵,惹了眾怒,今天能殺劉暢,誰知道之後不會殺其他人?

這都不算死罪嗎?

眾怒難犯,竇太後不得不把他囚在宮內,一方面教訓他,一方面也是在保護他。

雖然很想要放他出來,但是也不能明目張膽,只能想點別的辦法,不然竇憲一出去估計就要慘死當場。

軍功贖死就是很好的辦法。

有漢一代軍功最重,若以軍功贖死,必然可行。

當時,正好南匈奴單於上表請求討伐北匈奴,於是竇憲和竇太後抓住了這個時機,籌備北伐北匈奴讓竇憲獲取戰功來對沖掉曾經的死罪。

這個消息出現之後,東漢朝廷對於是否要打擊北匈奴進行了激烈辯論,持反對意見的人不少。

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匈奴早已不復當年極盛時期控弦五十萬眾的輝煌時期。

那個時候的匈奴已經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靠了東漢,北匈奴繼續留在大漠,其人口大為縮減,勢力大大衰退。

可以說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政治角度來說,當時的北匈奴和東漢帝國已經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別了。

東漢政府軍對北匈奴的打擊就像一個強壯的成年人暴揍一個熊孩子,北匈奴幾乎沒有戰爭東漢帝國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尚書宋意強烈反對竇憲北伐。

他認為北匈奴已然衰頹,不是東漢政府的對手,南匈奴的體量也不夠大,把雙方保留下來,長期使雙方對立,草原勢力分裂,互相爭戰,對東漢政府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而且宋意還注意到當時鮮卑族正在逐漸崛起的勢頭,意識到北匈奴的存在對鮮卑人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要是把北匈奴幹掉了,東漢能占據草原還好,要是占據不了草原,不就是平白無故給了鮮卑發展的空間嗎?

他就問竇憲和竇太後,他們到底有沒有占據草原控制草原的本事,如果沒有,就要留著北匈奴,給東漢帝國擋災。

那顯然是沒有的。

竇憲和竇太後只是為了讓竇憲脫離死罪而戰,哪裏又有什麽長遠的戰略眼光呢?

這是一次政治冒險,不是軍事戰略。

南匈奴離開了草原,不想回草原過苦日子。

北匈奴又被打跑,無法繼續留在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