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7章 魏軍的強勢威懾

冀州是郭鵬的駐地,魏國大本營,所以練兵大營最大,駐軍最多。

冀州的魏郡大營就設置在鄴城周邊。

說是一座大營,倒不如說是數座超大的駐軍營地結合而成的聯營,常駐兵馬在十萬左右,是魏軍的絕對精銳主力。

這十萬營兵包括了在河內郡的一萬軍隊,是在河內守備的指揮之下,也算在了冀州大營的序列之中。

除此之外,兗州的泰山大營和陳留大營分別有三萬常駐營兵,也是魏軍精銳主力,等於是中央軍戰鬥序列的。

泰山大營是鎮東將軍於禁負責統領,陳留大營是前將軍曹仁負責統領。

所以郭鵬的中央軍又被稱為營兵。

這和東漢政府設置在邊境的『營兵』同名,卻不同義。

東漢政府設置的營兵往往有囚犯充軍,戰鬥力不能太指望,人數也不多,管理也不嚴格。

郭某人的營兵總兵力在十六萬上下,往往是戰鬥的絕對主力,遠征出師就是他們的職責,一旦出動,戰必勝,攻必克,擁有絕對勝利的信念。

營兵之外就是地方守備軍,是郭鵬麾下獨有的守備一職所統領的防禦性質的軍隊,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出征,核心任務是防守反擊。

但是營兵和守備兵都是大營裏訓練出來的,本質並無不同,同為中央軍。

郭鵬下令營兵和守備兵每隔一段時間會互相交換職責,營兵會變為守備兵,守備兵也會變成營兵。

二者的身份會轉換,並不絕對。

什麽地方的守備兵和什麽地方的營兵交換職責也不固定,只有等郭鵬的命令下達才會知道。

不過不同的是,在必要的時候,經由郭鵬下令,地方太守或者刺史可以指揮守備兵,卻絕對指揮不了營兵。

幽州原本有兩萬守備軍,並州原本也有兩萬守備軍。

不過在北伐掃蕩南匈奴和鮮卑人獲得全勝之後,郭鵬就把並州的守備兵裏的五千人派駐到了幽州的遼西郡,交給遼西太守田豫統領,讓田豫麾下的守備兵增加到了一萬人,以此為討伐公孫度做準備。

青州的守備兵在徐州之戰結束以後就全部撤銷,保留了一萬人的兵員額度,是留給正在創建之中的水師的。

太史慈原本擔任樓船校尉,統轄一千人的水兵在大海上操練。

等徐州之戰結束以後,青州水師的水兵人數已經超過五千人,於是郭鵬晉升太史慈為樓船中郎將,將青州水師的名額擴充到了一萬人。

兗州原本就是兩個練兵大營所在的軍事重州,當然也有守備兵。

徐州到手之後,兗州各郡國的守備兵和守備職務取消,歸入泰山大營內。

其後,郭鵬又動手把泰山大營往徐州東海郡搬遷,改名為東海大營,以此削減兗州過於沉重的軍事負擔和軍事職責,也要就此強化郭鵬在徐州的勢力,深深紮根進入徐州。

豫州有兩個守備,設置在潁川郡和汝南郡。

潁川守備為李典的叔父、魏國建威將軍李乾,汝南守備則是魏國威烈將軍郭烈。

汝南置守備兵一萬,潁川置守備兵一萬。

大體的防線構成就是如此,主力戰鬥部隊的人員就在二十六萬上下。

但是軍事構成之中不僅僅只有戰鬥兵員這一種,輔兵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世人熟知的火頭兵就是輔兵的一類,而不同時代不同朝代對於輔兵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分為上軍中軍和下軍三種。

上軍就是戰鬥主力,中軍是負責守備,下軍則負責差役,就等於是輔兵。

而西漢那種全國類型的兵役制度之下,一年份新兵只能做一些守備和雜役的工作,相當於是輔兵,兩年份的兵才能戰鬥,屬於戰鬥兵。

在郭鵬麾下,近幾年來,輔兵的定義比較簡單,就是自願來軍營裏工作的雜役、火頭兵和訓練之中的新兵的意思。

除了正式的戰鬥部隊之外,因為郭鵬實行的是募兵制度,所以常年開放征收百姓入伍。

魏郡大營、陳留大營和東海大營都有接受新兵的資格,所有新兵入伍之後都會被安排到這三個大營訓練。

訓練期基本上是一年,超過一年才準上戰場,一年期限之內的不能上戰場鍛煉的新兵都是輔兵序列。

他們在戰鬥之中要承擔輔兵的職責,和征召而來的民夫一起為大軍運糧和其他物資。

除了新兵和火頭兵之外,還有自願來到軍營裏從事雜役工作的職業輔兵。

一般都是年齡較大、超過三十六歲,或者年齡不夠十八歲征兵紅線的小家夥們。

他們要麽是為了謀生,要麽是想要在謀生的基礎上加入軍隊,就會選擇來到軍營裏應聘一個雜役的職位,為軍隊打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