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四合一賽區金獎。

因為不是由評委老師改卷, 而是由特邀負責出題的幾個物理學家批改,筆試結果28日上午便出來了,個別沒通過的參賽選手經問詢核實本次參賽確實是存在一定水分, 但大部分人都通過。

即使研究方向相似,各團隊論文題也都不一樣, 導致出卷人、題目難易程度以及改卷人也不一樣,結果出來後自然不會放在一起進行成績排名, 那樣便不夠公正。當然,比賽方不進行排名,不代表參賽選手們不會觀察並私下做排名總表。

這麽一排名, 本就因著和評委老師有“舊交”又全團隊提前交卷的白芍芍幾人,便以滿分筆試的成績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們既然能提前交卷, 鐵定題目會做, 分數自然不可能太低。但他們以為的不太低也只是百分制的90分左右,萬萬沒想到會是直接滿分,甚至還是整個團隊的五人都拿了滿分。

“該不會是泄題吧?”電腦屏幕前, 有人這般道。

“這可是‘蘆花物理杯’啊,有誰敢動手腳?”另一人搖搖頭。

又有人開口:“可不說今年剛剛更改比賽制度的‘蘆花物理杯’了, 你們好好想想, 在什麽團隊參加並單獨計分的比賽裏看到過全員滿分的好成績?最厲害的也不過只是兩三分滿分剩下幾人高分的情況吧。以前都沒人做到過的事, 白芍芍他們怎麽可能就創造歷史?”

余下幾人沒說話,沉默卻也無聲將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微微顯露出來。

是啊,要是沒有貓膩,憑什麽歷史上就沒人做到過的事,偏偏他們做到了?尤其還是在評委和他們有“舊交情”這般說不清道不明“曖昧關系”的前提下,怎麽可能不惹人懷疑?

過了會兒,還是出來個人將話題掀過:“好了, 等下午答辯結果出來再說吧,萬一他們答辯不行呢?還是不要在這裏揣測了,好好準備我們的答辯內容吧。”

只是說是這麽說,眾人心裏也清楚,都這個筆試成績了怎麽可能答辯不行?再說了,就算他們本身的答辯實力不夠,那還不是有評委偷偷給放水走後門嗎?

…………

類似的對話發生在不只一個團隊住宿的房間裏。

下午,“蘆花物理杯”第三輪評審答辯便正式開始了。每個團隊都依照著工作人員的安排,確定了自己團隊的答辯順序後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靜聽其他團隊答辯過程,吸取經驗教訓,心裏默默準備著如果自己遇到這種提問應該如何回答,又或者低聲和隊友討論答辯內容是否要稍作修改。

只不過,畢竟這裏已經是賽場,不大聲喧嘩既是對其他參賽選手的尊重,更是自身素質的體現,他們便聲音一低再低地往下壓,甚至有的人不是什麽重要的事就幹脆寫字交流了。

經過前兩輪審核,能進入到第三輪評審的論文質量都非常不錯。

在欒雲陽院士的正面勵志和系統任務的側面鼓勵下,又知道自己團隊內四個學長、學姐都是“蘆花物理杯”歷屆金銀銅的獲獎者,再加上白芍芍自己如今也可以稱得上一句“年少有為”,粉絲和媒體記者的關注永遠不缺乏,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自卑到有些自暴自棄的“鹹魚本鹹”。

雖然嘴上沒有說什麽,但她確實是對“蘆花物理杯”金獎有了野心,又因著筆試的難度低得超乎想象而愈發多了幾分信心。但直到現在,答辯開始了,聽著排在她前面的幾個團隊與評委老師你來我往地進行問答,那流暢的思路和紮實的理論基礎讓她意識到,這個比賽含金量高是有理由的。

微微板正腰身,白芍芍凝神認真傾聽起來,開始現場“偷師”。

理論可以隨時學,反正知識又不會長了腿跑掉,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新穎的思路,這就是沒法透過書本掌握的了。除了上課和親自動手,高含金量也同樣高質量的“蘆花物理杯”答辯現場無疑是極佳的學習場合。

其中,排在答辯第三個的那個團隊《基於焦散線法的自加速光束設計》的論文答辯最是讓白芍芍覺得眼前一亮。

所謂焦散線,就是將激光垂直照射於一塊透明薄板試件上,若是試件承受載荷後厚度有所變化,則從試件前後表幾面反射和折射的光線就會相互幹涉,進一步形成明亮條紋,若是在試件的前或後面一定距離處平面平行位置上放一塊屏幕,即可清晰觀察到一條曲線。

而利用焦散線測量應變奇異性的方法,也就稱之為焦散線法。

這個“焦散線”已經與激光有一定關系,而在它基礎上應用的以艾裏光束為代表的自加速光束更是引得白芍芍有些興奮。這類光束在自由空間中具有彎曲傳播特性,無衍射、自加速和自修復等特點更是奇異,物理界皆認為有望應用於光學微粒操控、激光微加工、全光路由和超分辨成像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