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三、龍潭大捷

南北軍事自上海、南京被北伐軍攻占後,稍見緩和。孫傳芳失勢後,北洋軍閥抗南的軍事重擔落在張宗昌身上,16年4月間張宗昌仆仆徐州、蚌埠,鞏固此一戰線防務。魯軍中重要將領第八軍軍長畢庶澄自退出上海後,由於畢曾和北伐軍通款曲,因此有人向張宗昌告密。畢軍一部分尚在青島,張宗昌很擔心畢在魯境起義,引革命軍入境,加以江南之戰,孫傳芳所轄浙軍、皖軍、蘇軍將領陣前起義者層出不窮,也可以說孫軍不戰而降居多,所以張宗昌對此一情勢頗有戒心,乃令褚玉璞由徐州趕回濟南,處置畢庶澄。4月4日褚和畢都分別被張電令召返濟南,畢下車即被軍署扣押,第二天在濟被槍決,褚玉璞則轉赴青島收編畢的第八軍,魯張並以褚玉璞專任後防,另以許琨為前敵總指揮。曲同豐、朱泮藻、王翰鳴等均卸除軍長職,舊五師予以解散。這是張宗昌整肅自己部隊以避免作孫傳芳第二的一個嚴厲行動。

至於孫傳芳的軍隊,自和北伐軍接戰以來,屢戰屢敗,退守江北後,長淮亦不能固守,其親信楊文愷、盧香亭因見大勢已去,均背棄孫回到天津。

孫傳芳北面既然尊奉張作霖,南方亦想輸誠於北伐軍,舉棋不定,戰意全無。傳說蔣中正對於孫的投降條件,是要孫率所部攻魯,以立功自效。孫既無戰意,對攻魯攻奉自感為難,孫的如意算盤是想保全實力,退出戰場,坐山勸虎鬥,養精蓄銳,以待兩敗俱傷。所以既不願在徐海和魯軍作戰,也不願沖過鎮江和北伐軍爭雄。

16年7月下旬,孫傳芳與張宗昌聯合南下,於25日進迫徐州,這時北伐軍已抽調軍隊南返,預定留在前線作主力軍的只有王天培部第十軍,蔣中正乃回南京與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三總指揮協商抵禦孫傳芳、張宗昌兩軍辦法,7月23日徐州遂被北軍攻陷。北伐軍內部由於寧漢分裂問題,因此對於軍事未能全力應付。

孫傳芳既占領徐州,即分兩路南下,一由津浦路攻蚌埠,一由宿遷侵淮陰。孫認為這是他東山再起的天大良機,所以不顧張作霖的電阻,亦不計及張宗昌在濟寧及徐州東面為馮玉祥所牽制,分身乏術,難以南下應援的態勢,一意行險僥幸,急急南下,於是爆發了龍潭之役。

龍潭之役在北伐史上,和汀泗橋、武昌、南昌等役同垂不朽。8月中旬北伐軍前方各軍陸續撤回長江南岸,蔣中正已下野,沿長江一帶防禦未臻穩固,但亦唯有利用長江天塹扼險防守,休息整補充實戰力,待機轉移攻勢。

龍潭鎮北臨大江,是南京的唯一屏障,東南西面有寶華、湯山和棲霞山,控制京滬交通,亦足以威脅南京對外交通。孫傳芳選擇龍潭為渡河上陸地點,上可以迫近首都,下可以略取蘇州和常熟,孫軍渡河企圖及各種準備事前異常秘密,且處心積慮,編成作戰要訣十條如下:

一、南人多食米,北人多食面,北人隨時隨地可帶面食,於作戰時間上,並不受吃飯影響,南人則每日三餐,其所耗時間自必較多。現擬利用此點,延長作戰時間,使之無吃飯余暇,或乘吃飯之時,加以猛烈攻擊。

二、因鑒於贛省作戰,用全力於第一線,為革命軍縱長配備所擊破,故亦宜改用縱長配備,以資對抗。是後之作戰,應多置預備隊,並以前仆後繼,重疊兵力,為接續不斷之攻擊。

三、屢次戰役,均因受便衣隊之擾亂,每將大兵力妄置於無用之地,現應於主力未為我發現之前,不行正式作戰,亦以少數相當兵力應付,俟認定主力所在時,則分途進攻。

四、因鑒於便衣隊之效用甚大,亦應編制便衣隊,協同作戰。

五、聯軍官兵屢次作戰,有不知利用地形者,有不肯利用地物恥膽小之名者,現鑒於傷亡之多,為愛惜兵力計,務嚴令所部,須切實利用地形地物,以減少損害。

六、在勝負未解決之前,縱獲小勝,於稍加追擊後,仍應退守原陣地,利用已成戰壕及熟悉之地形,以便應戰,至勝負已定之後,若獲大勝,應加窮追。

七、在戰鬥開始之時,應注意側面地形,於兩翼酌派掩護隊,以免受大包圍。因近來作戰,每因受側面威脅及包圍而失敗。

八、南方官兵多軀幹弱小,應利用沖鋒與之實行白刃戰。

九、聯軍之行軍速度不若革命軍之速,應多練習強行軍。

十、令精於射擊者,專射擊革命軍之軍官及持黨旗者。

孫傳芳使用的兵力約5萬人,其番號和指揮系統是:

安國軍第一方面軍團長孫傳芳轄十一個師,四個混成旅,二個補充旅。

第二師師長李寶章

第四師師長上官雲相

第七師師長粱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