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二、誓師北伐

當北洋軍閥互相爭伐不已之時,南方的革命勢力有了極重要的變化。蔣中正在二次東征時即深深體會到沒有強大的革命武力,是無法貫徹革命的抱負,因此主張:“要在一年之內統一兩廣,三年之內統一中國”。

民國15年元月,蔣中正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提出軍事報告:

“現在的國民革命軍完全在政府的管轄之下,一個命令出來,完全可以動員,人數有八萬五千人。兵士的餉額有一定預算,兵士的生活,也較前改善。又有軍校陸軍學生六千余人,足抵一師之數。再用此精神積極整頓,本黨力量就不難統一中國。”

蔣中正又對黃埔軍校學生說出北伐的心願:

“北伐未完成,為國父畢生的遺憾;且以此重托於中正者,故回省以來,竭力提倡。中正以為無論何事皆可捐棄成見,惟此北伐問題,非貫徹主張,則昔日同志之犧牲,皆為無意義的舉動。”

15年4月3日,蔣中正籲請國民政府早日決定北伐大計:

“北方自國民軍退出京、津以後,中國形勢之變化,其迅速與重要,非昔日沉悶與輕易之狀態可比,如奉軍占領京、津,則日本在華之勢力愈為穩固。吳佩孚在鄂、豫之勢力,英必竭力助長之。孫傳芳盤踞江、浙,英必逼孫與吳聯,……法國恨蘇俄在華之勢力復張,故急使與英、日聯合戰線,在滇助唐(繼堯),以牽制廣東之北伐。總之,此後列強在華,對於北方國民軍處置既畢之後,其必轉移視線,注全力於兩廣根據地無疑,且其限期,不出於三月至半年之內也。”

同月30日這一天,再親自向中央執行委員會及監察委員會,提請研討北伐計劃。這中間主要的方針大略是:

“中國勢力均衡,現已有所改變,正與奉系軍閥張作霖交戰之馮玉祥國民軍,已撤出北京,退守平綏路,預料日本將予張作霖以財政與軍事援助,使其摧毀馮玉祥之國民軍。同時,英、日兩國均可能支援軍閥吳佩孚,使其進攻廣東之國民革命軍,在雲南之軍閥唐繼堯,亦將接受外援,出兵阻撓北伐。在此一情勢之下,國民黨之正當策略,為謀取馮玉祥之合作,勸其退至西北,聯合山西閻錫山之晉軍,以牽制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向南伸張。同時,爭取貴州及四川之地方部隊,用以防止唐繼堯之阻撓北伐。並應積極爭取湖南唐生智湘軍與江西地方部隊,使其參加國民革命軍陣營。尤應設法中立盤據蘇、浙、贛、皖、閩五省之軍閥孫傳芳。倘以上各工作皆已進行,則國民革命軍準備,當於三個月內完成。深信北伐軍必能迅速占領武漢,將國民革命第一層障礙之直系軍閥吳佩孚勢力,完全消除。”

民國15年6月5日,國民政府特任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統帥陸海空三軍。7月1日以軍事委員會主席身份下達了北伐的動員令:

“本軍繼承大元帥遺志,欲求貫徹革命主張,保障民眾利益,必先打倒一切軍閥,肅清反動勢力,方得實行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爰集大軍,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國民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除第四、第七兩軍先行出發,協同第八軍相機前進外,茲特將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各軍前進集中計劃各項圖表,隨令頒發,仰即遵照。此令。”

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就職典禮上,由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譚延闿授印,中央黨部代表吳敬恒授旗,國府委員孫科奉孫中山遺像。

北伐誓師詞是一篇莊嚴而雄偉的史詩:

“嗟我將士!爾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日星。吊民閥罪,殘厥兇酋,復我平等,還我自由。嗟我將士!為民前鋒,有進無退:為國效忠。實行主義,犧牲個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嗟我將士,一德一心,毋忘恥辱,毋憚艱辛,毋惜爾死,毋偷爾生。壯烈之死,榮於偷生。嗟我將士!保此國家。嗟我將士!保此人民。遵守紀律,服從命令,惟紀與律,可以致勝。生命為私,紀律為公,生命為輕,命令為重,嗟我將士!團結徹終,相愛相親。毋懼強敵,毋輕小醜,萬眾一心,風雨同舟。我不殺賊,賊豈肯休,勢不兩立,義無夷猶。我不犧牲,國將沉淪,我不流血,民無安寧,國既沉淪,家孰與存?民不安寧,我孰與生?嗟我將士!矢爾忠誠,三民主義,革命之魂。嗟我將士!偕作同仇,革命不成,將士之羞。嗟我將士!如兄如弟,生則俱生,死則俱死。存亡絕續,決於今茲,不率從者,軍法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