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東南的和平公約(第3/3頁)

吳佩孚的態度,對東南危急的局勢有極大緩和作用。民國13年2月1日,在上海的各省和平代表,竟能向盧、齊分別疏通妥協,進行蘇、浙、皖軍撤防運動。浙軍允將新增邊防駐軍先退數十裏,蘇皖亦表示贊同,北京並派勞之常為代表南下疏通。吳佩孚公開發表通電,有“東南完膚,不可不護。”之主張。

不幸,正當和平微露曙光之際,危局又告重啟,這是從福建方面爆發的。福建局勢因為徐樹錚曾聯合許崇智和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吳佩孚派孫傳芳率軍援閩,孫傳芳是王占元的舊部,有兵數萬,都精悍善戰,軍紀也極整飭,為吳佩孚所賞識。援閩之役頗見功勛,所以控制了福建。原來福建方面臧致平和楊化昭在閩南為周蔭人所驅逐,臧、楊兩軍遂假道江西入浙江,接受盧永祥的收容。盧把這批部隊改組為浙江邊防軍,納入自己系統。

閩軍入浙,投靠盧永祥,對於所謂和平公約發生了極大的影響,於是蘇、皖、贛、閩乃聯結一致,對付浙江,積極從事戰爭準備,一時謠諑橫興,杯弓蛇影。江浙和平協商會發表公開電,向兩省呼籲和平。

江蘇方面對浙江的種種,幾乎有不用兵不能解決之勢,因此民國13年的春天到夏天,東南一帶戰雲彌漫。

13年8月,齊燮元電召徐州鎮守使陳調元、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到南京,15日陳、白先後抵寧,齊即在軍署召集軍事會議,據說這次會議關防嚴密,所有江蘇方面重要軍事領袖均參加,軍署科處職員亦於上午8時到會,不許請假。

於是南京蘇州之間盛傳蘇軍將攻浙,原駐南京丁家橋及三牌樓的第四旅,奉令開往太湖駐防,南京城內則由魯徐一帶開到之新兵1500人日夜訓練。

蘇省既然決定用兵,齊燮元乃自任為總司令,總司令部設在蘇州,將蘇軍全部編為八支隊,以吳恒瓚統率先鋒隊,宮邦鐸、盧原書、李殿臣、黃振魁、朱熙、楊春普、白寶山、馬玉仁為各路支隊司令。陳調元在南京作各路接應,吳鴻昌為徐屬守備司令兼代徐海鎮守使,齊寶善為揚屬守備司令,王健飛代理江寧鎮守使,王桂林為衛戌司令,維持省城治安,席榮為總執法處長,劉玉珂為總參謀長。總兵站司令部設於南京下關澄平碼頭,劉同春為總兵站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