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奉天的內訌(第5/5頁)

張作霖不能執筆,可是這封信卻是他口授,緬懷舊日交情和半生歷史,是一封真情流露的信。

袁世凱死後,張作霖通款於段祺瑞,馮因為和張敵對,張走段路線,馮便擁黎元洪,並派參謀長白運昌赴北京控告張作霖,說他已失軍心,奉天禍變危在旦夕,要求黎總統速派員接替,並說段祺瑞袒護張雲雲。

當時以督軍團盟主自居的張勛,正召開徐州會議,張作霖派副官長趙錫嘏代表參加,並將此事經過,一再函告張勛。

第一函說:

“……無論如何,霖當靜候,萬一事出意外,飛蝗滿天,霖亦必有相當之對待,倘有借重我公鼎力之處,屆時當再電聞……”

第二函將訴諸武力的態度,表示得更為露骨。函雲:

“紹帥鈞鑒:奉事辱承垂詢,仰見古誼殷拳,感激之忱,莫可名言。作霖與馮閣臣患難相交,十載以還,從無失德。今以細故,遽為此落井投石之舉,人心之險,可為三嘆,乃我方委曲求全,彼則相遇日甚。日前馮回北鎮,湯旅長亦移駐新民,由表面言之,似亦稍事歸宿,惟證之近日種種情形,馮、湯實為結成一體,近經密偵報告,竟派其私黨,招匪運械,為日不足,積慮處心,可以想見。現作霖已連電中央陳明辦法,若中央為息事寧人起見,將馮別為位置,湯可隨之俱去,作霖亦未便苛求。倘中央亦厭棄此輔,或一時難有位置,而彼輩復蓄意擾亂,不顧大局,則實逼處此,終當訴之武力。作霖無似,而宅心磊落,素為我公所知,至於彼此關系之深,夙承厚愛,更不待言。屆時既與彼輩幹戈相見,實力一節,敝處可以了之;幸假以聲威,遙為作勢,自足以寒其膽,而攝其魄,知公當有以許我也。詳情由趙中軍面陳。專此敬候勛安。”

奉天張、馮之爭是袁死前後關外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