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和談

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軍事實上迫切地需要一個統一的臨時中央政府,九月十九日黎元洪曾向獨立各省提出建議,請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可是這個電報耽誤了八天才到上海,而九月廿一日蘇、浙、滬三地都督已邀請各省代表到上海開會,討論組織統一機構的問題,同時建議在中央機構未組成以前,先行推定伍廷芳和溫宗堯為革命軍的臨時外交代表。迨黎的電報到達上海後,各方面為了尊重黎的意見,決定以武昌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並推舉鄂軍都督代行中央職權。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於十月初四日開會,決定每省派代表一人到武昌參加各省代表聯席會議,留代表一人在上海擔任聯絡工作。

各省代表到武昌後,於十月初十日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舉行革命軍各省區代表大會,公推譚人鳳為議長。這一次會議有一個幕後的,但卻是具有歷史性的決定,就是在十月十日通過一項決議:“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世凱反正來歸”。

原來十月初九日袁世凱派了朱其瑝到武昌,朱帶了一封汪兆銘的親筆函,這是汪寫給武昌首義的革命同志函,希望南北達成和議,聯合一致要求清帝遜位,並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汪這封信恰巧在各省代表大會期中到達,於是大家便集中討論這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中,部分代表認為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了,今後“和平與戰爭”問題,不在於革命軍與清廷之間,而在於革命軍與袁世凱之間,倘如避免更多的流血,最好的方法是把袁拉到革命陣營來。袁的問題是要給他重大的酬報,他在清廷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要拉袁反清,則唯有許以比他在清廷更高的職位,因此如果袁真願以舉手之勞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民國,則革命軍唯有享以民國臨時大總統,才能引誘和打動得了袁。

袁世凱、汪兆銘的勾結,是民國成立前後,政海中一大公案。廿個月以前汪謀刺攝政王事泄入獄,震動了海內外,辛亥年袁再起組閣時,汪已獲釋。袁入京後即曾多次單獨和汪談話,兩人所談何事則非外人所可獲知,不過汪既是同盟會重要巨頭之一,又坐過監,其革命功績已世人皆知,無人會疑心汪對革命不忠,所以袁汪往還並不損於汪的盛名。袁汪勾結的高潮是汪兆銘和袁的長子克定結為異姓兄弟一事。這是在南北和議期間,時間是辛亥年十月初七日,這天下午五時袁在內閣總理官署見汪,密談一小時,又於當天晚上七時,在私邸設宴款汪。汪和克定先向袁四叩首,二人又相對叩首,然後世凱南面坐,汪和克定北向立。袁徐徐而言:“你們兩人今後是異姓兄弟,克定長,當以仲弟視兆銘;兆銘年幼,應以兄長待克定。我老了,望你們以異姓兄弟之親逾於骨肉。”汪和克定以極誠敬的口語說:“謹如大人命。”於是再向袁四叩首,一幕“義”結金蘭的禮儀告終。這父子三人由楊度等作陪,盡歡暢飲,汪雄於飲酒,袁父子也非弱者,這一晚真是杯盤狼藉,盡歡而散。

武昌和談曾有過兩次試探,都是由袁派蔡廷幹(耀堂)、劉承恩(浩春)到武昌向黎接洽,這兩次都得不到要領。在袁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後,才正式地接洽談和,請北京英國公使朱爾典電令漢口的英國領事葛福出面,於十月初十日到武昌斡旋和平,先商雙方停戰。當時漢口方面清軍還是馮國璋統率,他所開的短期停戰條件,竟稱革命黨為“匪黨”,並有“匪黨”須退出武昌城十五裏,“匪黨”軍艦之炮閂須卸下交與介紹人英領事收存等語,於是革命軍方面也有:“滿軍須退出漢口十五裏以外,滿軍所有軍火應由介紹人英領事簽字封閉之”相答。

英領事葛福所提的局部正式停戰條件是:

一、範圍:武昌(革命軍)漢口(清軍)兩軍所占地不得變換;

二、日期:自十月十二日上午八時起至十五日上午八時止,停戰三日;

三、革命軍應守條款:甲、革命軍於停戰範圍日期內按兵不動;乙、革命軍之兵艦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不得行駛,並將機器卸交駐英水師官收存,但須於十五日上午六時轉交該艦收回。

四、清軍應守條款:甲、清軍須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一律按兵不動;乙、清軍之火車,於停戰範圍日期內,不得往來作軍事上之行動,由駐漢英水師兵監視。

在這三天的停戰期內,葛福領事曾和在漢口英租界開會的各省代表大會接洽和平,和平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全國性的,由袁世凱內閣代表清廷統治下的各省區,希望和一個能代表全部革命省區的人進行和談;另一個是局部性的停戰,由北洋軍在武漢的最高統帥馮國璋(這時馮還沒有離開漢口)與“黎軍門”進行以湖北地區為限的停戰談判。